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朴略的意思、朴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朴略的解释

质朴鄙野。 唐 刘知几 《史通·言语》:“夫上古之世,人惟朴略,言语难晓,训释方通。” 前蜀 贯休 《经旷禅师院》诗:“真貌枯槁言朴略,衲衣烂黑烧岳痕。”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建都》:“ 秦 汉 之时, 关中 风气会聚,田野开闢,人物殷盛; 吴 楚 方脱蛮夷之号,风气朴略。”


质朴鄙野;质朴简约。《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 伏羲 鳞身, 女蜗 蛇躯,鸿荒朴略,厥状睢盱。” 张载 注:“朴,质也。略,野略也。” 唐 柳宗元 《为文武百官请复尊号表》:“质而不华,则朴略而固。”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八:“﹝ 党进 ﹞忽仰面瞻圣容,厉声曰:‘臣闻上古其风朴略,愿官家好将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朴略”是汉语中较为古雅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代事物未经雕琢、简朴自然的状态。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朴”本义为未经加工的木材,引申为质朴、淳厚;“略”指简略、粗略,二者结合后多用于描述事物原始、不加修饰的特质。例如《文心雕龙·原道》提及“朴略为体”,即强调自然质朴的创作风格。

在古籍应用中,“朴略”常表现两种维度:一为物质层面的粗简,如《汉书·艺文志》记载“茅屋采椽,是以示朴略”,指建筑形制的简单朴素;二为精神层面的淳厚,如《论衡·自纪》所述“朴略形名”,形容思想主张的返璞归真。

现代汉语中该词多用于学术性语境,尤见于哲学、美学领域。如《古代汉语研究》指出,道家思想中“朴略”被赋予“道法自然”的哲学意涵,成为反对过度修饰的文化符号。其词性可作形容词(如“朴略之风”)或名词(如“守其朴略”),具有跨语境适应性。

需注意该词与“朴陋”“朴拙”存在语义差异:“朴略”侧重客观描述自然状态,不含贬义;“朴陋”多指粗劣简陋,“朴拙”则强调笨拙不工。此差异在《古汉语近义词辨析》中有详细考据,体现汉语词汇的精密性。

网络扩展解释

“朴略”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词义解释

“朴略”指质朴鄙野或质朴简约,多用于描述事物未经雕琢、自然原始的状态,或人的言行简单直接、不加修饰的特点。

二、文献出处与用法

  1. 历史语境
    唐代刘知几在《史通·言语》中提到:“夫上古之世,人惟朴略,言语难晓,训释方通。”说明上古时期人们语言简朴,需解释才能理解。
  2. 诗歌应用
    前蜀贯休《经旷禅师院》诗云:“真貌枯槁言朴略,衲衣烂黑烧岳痕。”以“朴略”形容僧人言语质朴。
  3. 地理风俗
    清代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建都》中对比秦汉时期关中与吴楚地区的差异,称吴楚“风气朴略”,强调其民风原始粗犷。

三、近义与延伸

四、现代适用性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学术讨论中,日常口语较少见,适合描述历史、艺术或文化领域的质朴特质。例如:“这幅画作风格朴略,颇有上古遗风。”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汉典及《史通》《明夷待访录》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扳位襃拔暴纵边防站不瓤不死牛不知头脑长伯醇駮洞明丰大風蝶伏猎侍郎瑰质行阵荒时暴月黄须客简纸抗属空前絶后款话理察鳞构吏气流川卤潟律魁貌肖濛昧麪筒名籍南漕旁见侧出滂滂佩环清出乞乞缩缩人葠上池水山回路转省场盛乐世兄实习生守宫槐首事栓皮水线书几説戏宿泊讨乱跳落条石违戾委蜕文鸳文章巨公吴音笑面夜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