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昏暗。《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天戒若曰,勿使大夫世官,将专事暝晦。”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郡神迎路》:“ 张开 为 荆州 刺史,至郡界,风雨暝晦,不辨面目。”
“暝晦”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天色昏暗或光线不足的状态,同时也延伸出比喻性的用法。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汉书》或《开元天宝遗事》等典籍原文。
《暝晦》是一个汉字词语,多用于文学作品,形容天色昏暗、黑暗的样子。可以拆分为“日”、“亡”和“咼”三个部首,总共有11个笔画。
《暝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它的繁体字为「暝瞢」,是从古代文字演变而来的。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繁体字「暝瞢」的写法在形状上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但其意义和读音相同。
1. 天色渐渐暗下来,整个山谷笼罩在暝晦之中。
2. 孩子怕黑,每当暝晦降临,他就会躲到被窝里。
1. 暝色:指太阳落山后的时候,天色暗下来的颜色。
2. 暝光:指太阳落山后天空中微弱的光线。
3. 暝罩:指昏暗的天色把某个地方整个笼罩住。
1. 黄昏:指太阳落山后的时候,天色暗下来。
2. 黑暗:指没有光亮、非常昏暗的状态。
3. 昏暗:指光线不足、朦胧的状态。
1. 晨光:指太阳刚升起时的光线。
2. 明亮:指光线较强烈,使环境明亮的状态。
3. 白昼:指日光下的白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