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一人获罪,并诛其亲族。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二》:“而 史弘肇 以不解之故,索剑相詬,尤可笑也。卒啟駢族之祸,悲夫!”
“骈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但主要解释如下:
骈族(pián zú) 指一人获罪,全族受株连的残酷刑罚。这一用法多见于历史文献,例如明代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二》中记载:“卒启骈族之祸,悲夫!”。该词反映了古代“连坐”制度的严酷性。
部分资料(如)提到“骈族”可指族谱排列整齐或文辞对仗工整,但这一用法较为罕见,且多数权威来源未提及。建议以“株连亲族”为优先理解。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语境判断词义,优先采用历史刑罚相关的解释。
骈族是指特殊的讲究平仄、韵律的文学修辞手法,主要出现在古代中国文学作品中。骈族的特点是每一句文言文都由两个平仄相间的字节组成,构成一种平仄韵律的对偶结构。
骈族的"骈"字是由马字旁和更字旁组成。马字旁表示首字母部分,“马”字的拆分是由十-一一-人组成。更字旁表示剩余的部分,是由古两-十二-百组成。所以,骈字的部首是马,总共有13画。
骈族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诗经》,后来逐渐成为文学修辞手法的一种代称。在繁体字中,“骈”字保持不变,只是结构稍微有所变化。
古代的汉字书写方式与现代稍有不同。在古时候,骈族这个词的写法是更为复杂的。其中,“骈”字的“马”字旁写作“馬”,更字旁写作“替”。整个词的结构和现代相似,只是笔画的书写方式稍有不同。
1.《离骚》中的“百度之奔雷,中碎石可烋烋”就是典型的骈族写法,善用平仄韵律表达思想感情。
2.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寄邱少府》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也是运用了骈族手法,展示了优美的韵律。
1. 骈文:使用骈族手法写成的文学作品。
2. 骈体散文:采用骈族修辞手法写成的散文作品。
近义词:对偶、对仗
反义词:散文、自由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