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两者和同相合。《书·大禹谟》:“龟筮协从。” 汉 蔡邕 《胡府君夫人黄氏神诰》:“於是公乃为辞,昭(告)先考,然后卜定宅兆,龟筮袭从,遂营窀穸之事,举封树之礼。”
“袭从”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存在两种不同解释,具体需结合语境及历史用法判断:
古义解释
指“两者和同相合”,即事物或行为之间协调一致。这一含义源自《尚书·大禹谟》中的“龟筮协从”,后汉蔡邕在《胡府君夫人黄氏神诰》中亦用“龟筮袭从”描述占卜结果相合()。部分学者认为“袭”在此处为“协”的通假字,表协调之意。
现代引申义
被部分词典解释为成语,形容“盲目追随他人,缺乏独立思考”,如“袭”表沿袭、“从”表顺从()。但此释义在古籍中未明确出现,可能是现代对字面的引申解读。
若在古文阅读中遇到“袭从”,应优先理解为“协调一致”;现代语境若使用引申义,建议补充说明以避免歧义。
《袭从》是指暗中追随、偷袭的意思。它是一个由三个部首组成的汉字:衣(yī)部,因为它表示了人的外衣;从(cóng)部,表示跟随的动作;攵(pū)部,表示攻击、打击的意思。
这个词的总体笔画数为11画,其中衣部4画,从部3画,攵部4画。
《袭从》一词最早出现于《左传·桓公》这本古籍中。古时候,这个词的写法是「袭從」,也有一种写法是「襲従」。现今繁体字的写法是「襲從」。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以《說文解字》为例,该书记载了「袭从」的古汉字写法:由右上角的「」表示袭的部首,下方的「」表示从的部首。旁边有一撇表示衣服,衣服下方的弯曲线条表示跟随的动作,最后的「」表示攻击。
1. 在战场上,勇士们悄无声息地袭从敌方军营。
2. 这个团伙以袭从为手段,进行了多起抢劫案。
组词:袭击、袭取、追从、偷袭。
近义词:偷袭、潜袭、秘密追击。
反义词:正面交锋、面对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