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府《清商曲》名。 南朝 梁 天监 十一年, 梁武帝 改《西曲》,制《江南弄》七曲,即《江南弄》、《龙笛曲》、《采莲曲》、《凤笙曲》、《采菱曲》、《游女曲》、《朝云曲》。皆轻艳绮靡。又 南朝 梁 沉约 作《赵瑟曲》、《秦筝曲》、《阳春曲》、《朝云曲》四曲,亦称《江南弄》。两者格调、字句全同,并同有转韵,说明《江南弄》一调已成定格。有人认为是 唐 、 五代 词的雏形。 唐 陆龟蒙 《乐府杂咏·双吹管》:“高楼微月夜,吹出《江南弄》。”参阅《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江南弄》。
“江南弄”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需结合历史文献与文学创作背景综合理解:
起源与性质
“江南弄”是南朝乐府《清商曲》的曲调名。梁武帝萧衍于天监十一年(512年)改制《西曲》,创制《江南弄》七曲,包括《江南弄》《龙笛曲》《采莲曲》等,风格轻艳绮靡。后沈约又作《赵瑟曲》《秦筝曲》等四曲,亦称“江南弄”,两者格式统一,均采用转韵手法,被视为唐五代词的雏形。
文学特点
该曲调以江南风物为题材,多描绘水乡景色与生活场景,如李贺《江南弄》中“绿雾从江中清凉的波涛中升起,天上红霞重叠”等意象,展现江南水雾迷蒙、霞光绚丽的画面。
部分现代释义将“江南弄”引申为江南地区的小巷弄堂,象征水乡的幽深与市井繁华。例如新宅村的“美人弄”“六尺弄”等,反映了江南民居密集、邻里紧密的空间形态。但此含义多见于当代语境,与古典文学中的乐府题名需区分。
唐代诗人李贺以此为题创作同名诗,通过“绿雾”“凉波”“叠巘红嵯峨”等意象,融合江景与天光,呈现江南水乡的朦胧之美,并借“鲈鱼千头酒百斛”暗含隐逸之思。诗中“弄”字既呼应乐府旧题,亦暗含“乐曲演奏”之意。
需根据语境判断具体指向,古典文学中主要指乐府曲调,现代语境可能引申为巷弄景观。
《江南弄》是一首古代词曲,通常用来形容江南地区的风景和氛围。这首词曲描绘了江南地区的悠闲、优美和迷人之处。
《江南弄》的拆分部首是「江」和「弓」,其中「江」的笔画数为「6」,「弓」的笔画数为「3」。
《江南弄》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后来在明代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形式。它通过音乐和词曲的相互结合,表达了江南地区的风情和美景。
《江南弄》的繁体字为「江南弄」。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然而,对于《江南弄》来说,其汉字的写法与现代并无明显差异,仍然是「江南弄」。
江南弄的美景使人陶醉其中。
江南风景、弄堂、弄潮儿等。
江南风情、江南水乡。
北方风景、草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