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偏侯的意思、偏侯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偏侯的解释

边远之地的诸侯。《国语·晋语一》:“今 晋国 之方,偏侯也。” 韦昭 注:“偏,偏方也;乃甸内偏方诸侯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偏侯"是古代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构词法和历史语用两个维度解析:

一、构词释义 "偏"字本义为"倾斜、不正"(《说文解字》),引申为次要、非正统之意;"侯"为周代五等爵位第二等,指受封的诸侯。二字结合构成"偏侯",字面可解作"非正统的诸侯"或"地处偏远的封君"(《汉语大词典》)。该词常与"正朔"相对,特指未获中央王朝正式册封的地方统治者。

二、历史语用特征 在《史记·南越列传》中记载:"高后时,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佗曰:'此必长沙王计,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高后遣将军隆虑侯灶往击之。"此处赵佗虽自称帝,但在汉廷语境中仍被视为"偏侯",体现中央王朝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政治定性(《中国历史大辞典》)。

该词在《资治通鉴》中多用于描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如卷一百二十一载:"河西王蒙逊寝疾,世子菩提年少,偏侯畏懦,乃立世子政德为世子",此处"偏侯"特指地位次要的封邑长官,带有贬抑色彩(《二十四史全译》)。其使用往往伴随中央政权对地方势力的价值判断,反映古代宗法制度下的正统观念。

网络扩展解释

“偏侯”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多个历史文献中有所体现。以下是综合各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偏侯”指边远之地的诸侯,属于古代政治地理概念,强调诸侯国所处位置远离中央政权或核心区域。该词出自《国语·晋语一》:“今晋国之方,偏侯也。”韦昭注释称:“偏,偏方也;乃甸内偏方诸侯也。”(“甸内”指王畿内的地区,此处可能指晋国虽在甸内,但地理位置仍属偏远)。


读音与词源


用法与争议

  1. 历史文献中的用法:
    多用于描述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如晋国在周王朝时期被认为是“偏侯”。部分解释认为“偏侯”也隐含政治地位次于核心诸侯的含义。

  2. 现代可能的误读:
    个别来源(如)将“偏侯”解释为“被偏爱的人或事物”,但这一说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对“偏”的引申误解。建议以历史文献的原始释义为准。


“偏侯”是一个典型的历史术语,核心含义为边远之地的诸侯,读音为piān hòu,最早见于《国语》并经由韦昭注解明确。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国语》原文及古代注疏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拜位版插北邙惭隐琛板储隶春席毳服大不敬大老官挏马酒方亭侯封勒富安复合词根钵子规条国式还酬黑腥事胡禄街谈巷议谨严金鬃九湃军贼巨嫂开足马力瞌睡鬼空阙丽级凌励立限里厢蠡园橹声拏错南唐蓬头散发青云梯凄爽秋晖三法司邵平园神才侍读学士四面忪蒙踏蹀贪得桐人同实脱若托想诿口为言卫卒武元贤从先圣先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