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ile;banished person] 古时因处流刑发配到边远去充军的罪犯
大官人今日何故厚礼管待配军。——《水浒传》
因流刑发配戍边的军卒。 宋 洪迈 《夷坚支志癸·东流道人》:“少年中两人最不堪,且又恃众,交口肆駡,至云:‘定是箇配军贼。’”《水浒传》第二回:“ 高太尉 喝道:‘你这贼配军,且看众将之面,饶恕你今日之犯。’” 郭小川 《西出阳关》诗:“ 唐 诗人、 清 配军……他们岂肯与天涯地角共一心!”
“配军”是古代汉语中的特定称谓,主要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因犯罪被判处流刑并发配到边远地区充军的犯人,属于古代刑罚制度的一部分。常见于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文献,尤其在《水浒传》等白话小说中高频出现(如高俅骂林冲为“贼配军”)。
同义词为“配兵”(见《水浒传》第十三回),法语直译为“被流放者”(banni/exilé)。
注:提到的“战争中辅助军队”释义未见于其他权威文献,可能为误释,建议以主流解释为准。
《配军》是一个汉语词汇,通常用来形容在战争或军事行动中,为增强某一部队的战斗力而派遣其他部队或人员提供支援的行为。这种支援可以包括提供物资、增援军力或执行其他任务等。
《配军》这个词由《士》和《阝》两个部首组成,其中,《士》是指士兵,也表示军队;《阝》是一个偏旁部首,常见于与山、邑等字有关的汉字中。它的总笔画数为15。
《配军》一词源自于古代汉字,传承至今。它在战国时期的文献中首次出现,后来逐渐成为一个用于形容军事行动的常用词汇。
《配军》的繁体字为「配軍」。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配军》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为「配軍」,使用的是繁体字形。
1. 当敌军增强了战斗力,我们需要向前线配军支援。
2. 国家为保卫边疆安全,立即配军前往边境。
1. 配兵:指派人员或部队去支援或增援。例如:新的作战计划需要配兵4000人。
2. 配备:指为满足某种需求而提供必要的物资、设备或人力。例如:我们需要为这个项目配备更多的工作人员。
3. 配属:指将某个单位或人员分配到特定的岗位或部门中。例如:他将被配属到科研团队中。
1. 增援:表示派遣其他部队或人员来支援某一部队。例如:紧急情况下,需要增援的部队应立即前往。
2. 支援:表示为某一部队提供物资、人力或其他形式的帮助。例如:我们需要向受灾地区提供支援。
孤军:与《配军》相反,表示在战斗或行动中没有得到其他部队或人员的支援或增援。例如:他们孤军奋战,最终战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