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配军的意思、配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配军的解释

[exile;banished person] 古时因处流刑发配到边远去充军的罪犯

大官人今日何故厚礼管待配军。——《水浒传》

详细解释

因流刑发配戍边的军卒。 宋 洪迈 《夷坚支志癸·东流道人》:“少年中两人最不堪,且又恃众,交口肆駡,至云:‘定是箇配军贼。’”《水浒传》第二回:“ 高太尉 喝道:‘你这贼配军,且看众将之面,饶恕你今日之犯。’” 郭小川 《西出阳关》诗:“ 唐 诗人、 清 配军……他们岂肯与天涯地角共一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配军是古代中国特有的刑罚术语,指被判处流放并强制充军的罪犯,主要特征如下:

一、核心释义

  1. 刑罚性质

    指因犯罪被发配至边远地区服军役的犯人。古代将流放(配)与充军结合,既剥夺自由又强制劳役,属"流刑"的强化形式。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0卷,第218页

  2. 词源与结构

    "配"取"发配、流放"之义(《说文解字》:"配,遣也");"军"指军队或军役。二字组合凸显刑罚的执行方式。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二、历史背景与特征

  1. 宋代典型化

    北宋为应对边防压力,将流刑罪犯编入"牢城营"等军役机构,形成制度化配军制度。如《水浒传》中林冲"刺配沧州"即属此类。

    来源:《宋史·刑法志》

  2. 双重惩罚性

    罪犯需承担戍边、筑城等苦役,同时受"黥面"(面部刺字)标识身份,兼具肉体惩罚与社会性羞辱。

    来源:《中国法制史》,张晋藩著

三、语义演变

明清时期扩展至对底层军士的蔑称,如《儒林外史》中"这等配军,敢如此无礼",反映社会对充军者的歧视。

来源:《近代汉语词汇研究》,蒋绍愚著


权威参考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配军”是古代汉语中的特定称谓,主要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词义

指因犯罪被判处流刑并发配到边远地区充军的犯人,属于古代刑罚制度的一部分。常见于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文献,尤其在《水浒传》等白话小说中高频出现(如高俅骂林冲为“贼配军”)。

二、历史背景

  1. 刑罚性质:属于流放刑的延伸,犯人需在戍边或苦役中服刑。
  2. 社会地位:配军身份带有强烈贬义,常被视作社会底层群体。

三、文学引用

四、近义表达

同义词为“配兵”(见《水浒传》第十三回),法语直译为“被流放者”(banni/exilé)。

注:提到的“战争中辅助军队”释义未见于其他权威文献,可能为误释,建议以主流解释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安身之地鄙于不屑布韦不谢驰骋吃跌侈谈垂髾鹑鷇雕采掉色贰守访谋泛涨風動工具烽橹傅粉宫棋古门道毫芥红觜哗鬨萑兰虎夫回极金鸡宝帐拒折客套话口沸目赤口分田睽阔骊山墓砾琇龙门阵鸾剪庐儿梅花脯旻云奈何能那牛奶柹旗竿耆颐软揣揣辱莫山翠赏客升降机释卷实呸呸首播菽水承欢棠木舫贪忍逃遁突地吼污吏五沙仙阁萧拆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