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毫芥的意思、毫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毫芥的解释

比喻极细微的事物。《南史·沉攸之传》:“唯 攸之 、 张兴世 约勒所部,不犯毫芥,诸将以此多之。” 唐 骆宾王 《上兖州启》:“求小善於毫芥,顾正礼於二龙。”亦指事物的细微之处。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物色》:“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毫芥(háo jiè)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意蕴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极其微小的东西,常以比喻形式强调事物的细微或无关紧要。以下从词源、释义、用法等角度详细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本义溯源

    “毫”本指鸟兽绒毛(《说文解字》:“毫,长锐毛也”),后引申为计量单位(《孙子算经》:“十毫为一厘”);“芥”原指小草(《说文》:“芥,菜也”),因种子微小,引申为细微之物(如“草芥”)。二者结合后,“毫芥”通过并列构词强化“微小”的概念,常见于古籍表述纤微之事。

  2. 词典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例,毫芥意为:

    比喻极细微的事物或嫌隙。

    例如:

    • 《后汉书·马援传》:“谋如涌泉,埽如毫芥。”(形容谋略如泉涌,清除障碍如拂去微尘)
    • 宋代王安石《辞免使相判江宁府表》:“毫芥之微,敢劳宸听。”(谦称小事不足烦扰君主)

二、语法特征与用法

  1. 语法功能

    作名词性短语,多充当宾语或定语,常见于否定句式或谦敬语境:

    • 否定强调:如“无毫芥之嫌”(毫无嫌隙)、“不存毫芥”(不存丝毫芥蒂)。
    • 比喻夸张:如“视功名如毫芥”(将功名视若微尘)。
  2. 语体色彩

    属书面雅语,现代汉语多见于文史著作、成语(如“纤毫芥蒂”),口语罕用。


三、文化意涵

  1. 哲学关联

    道家思想中,“毫芥”呼应“齐物”观(《庄子·秋水》:“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体现万物相对性。

  2. 礼俗应用

    传统书仪常用“毫芥”自谦,如清代尺牍:“愧无寸功,敢效毫芥之劳。”(谦称贡献微薄)。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第9卷第108页。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589页。
  3.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2013年,第183、28页。
  4. 《庄子集释》,郭庆藩辑,中华书局,2012年,第563页。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在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官网查阅,链接因平台限制从略)

网络扩展解释

“毫芥”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毫”和“芥”两个词组合而成,主要用于形容事物极其微小或微不足道。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 “毫”指“毫米”(古代也指细毛),是最小的长度单位;“芥”指“芥子”,即植物种子中极小的颗粒。两者结合后,表示比毫米和芥子更微小的事物,强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含义。
  2. 使用场景与引申义

    • 常用于讽刺或批评某些人、事物的无足轻重,例如:“他的贡献如毫芥般不值一提。”
    • 也可用于形容对细节的极致关注,如《文心雕龙》中“曲写毫芥”指描摹事物细致入微。
  3. 历史出处与例证

    • 最早见于《南史·沉攸之传》:“不犯毫芥”,指军队纪律严明,连细微之处也不触犯。
    • 唐代骆宾王《上兖州启》用“求小善於毫芥”表达对微小善行的重视。
  4. 近义词与对比

    • 类似表达有“微乎其微”“九牛一毛”,但“毫芥”更强调事物本身的微小属性,而非数量上的稀少。

该词通过具象的最小单位叠加,抽象化表达“微不足道”的概念,兼具文学性和批判性,需结合语境理解其褒贬倾向。

别人正在浏览...

白箸饱膈包囊本臧裱卷冰上运动波竞沉默寡言绸缪未雨出教春锄大耋大舫胆练惔怕岛瘦郊寒飞道飞生哥萨克人牯犀顾勋红心胡扑搭桀驽径衢吉凶祸福掘尾空石匡尧款浃连眉鍊术怜遇裂域丽姿乱世凶年露眼马墨冒躁母难日捻粉千春浅闻挈累全德三交两句言牲事深茂试心书生气十足私秩速写画太阳日填池通汇团支部无精嗒彩显昌消炎片校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