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rip off the upper garment] 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在祭祀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去衣露体。古代在祭祀或谢罪时表示恭敬和惶惧。《礼记·郊特牲》:“君再拜稽首,肉袒亲割,敬之至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 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 藺相如 门谢罪。” 司马贞 索隐:“肉袒者,谓袒衣而露肉也。” 唐 陈子昂 《为义兴公求拜扫表》:“稽顙松关,谢不睦之辜;肉袒山门,祈自新之路。”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德器》:“在户部时,吏污精微文书,惊惧肉袒以候。” 陈白尘 《大风歌》第五幕:“ 周勃 武夫,一再无礼,谨向足下肉袒请罪!”
(2).指裸露身体的一部或全部。 清 黄遵宪 《番客篇》:“蚩蚩 巫来由 ,肉袒亲牵羊。” ********* 《剑匣》诗:“烟痕半消未灭之处,隐约地又升起了一个玉人,仿佛是肉袒的 维纳司 呢。”
(3).见“ 肉袒牵羊 ”。
(4).僧人袒露肩膊而致敬的一种礼节。《法苑珠林》卷二八:“偏露右肩,或偏露一肩,或偏露一膊,所言袒者,谓肉袒也……故知肉袒露肩,乃是主敬之极。”
“肉袒”是中国古代礼仪中的一种特殊行为,其核心含义是脱去上衣、裸露肢体,主要用于表达恭敬、谢罪或投降。以下是详细解释:
“肉袒”字面指“裸露身体”(多指上半身),源于古代祭祀、军事或外交场合的礼仪形式。其行为具有自辱、示卑的特征,通过暴露身体以示谦卑或认罪。
祭祀仪式
上古时期,君主在祭祀时会“肉袒亲割”祭品,以此表达对神灵的极度恭敬(《礼记·郊特牲》记载)。
请罪或投降
外交示弱
弱国君主通过肉袒表明臣服姿态,如《三国演义》中将领“肉袒谢罪”以求宽恕。
根据学者研究,“肉袒”的语义来源于祭祀隐喻:
该词在文学中常被赋予象征意义,例如:
如需进一步考证原始文献,可参考《史记》《礼记》及苏轼、陈子昂等文人的作品。
《肉袒》是一个形容词词语,意思是指人身上或动物身上的皮肤暴露出来,没有遮盖。形容人或动物没有穿着衣物,裸露着身体的状态。
《肉袒》的拆分部首是“⺣”(肉部),拆分笔画为4画。
《肉袒》是古代汉语词汇,源于古代的文字表达和文化背景。
《肉袒》的繁体写法为「肉袒」。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肉袒》的字形与现代略有不同,具体字形可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而有所变化。
1. 暴晒的太阳下,汗水顺着他的脸庞滑落,他肉袒着上身,感受着清凉的海风。
2. 乡间的孩子们在河边玩耍,留下了肉袒奔跑、嬉笑打闹的欢乐场景。
肉馅、袒护、暴袒、袒养、裸袒
赤裸、裸露、裸体
严实、全副、严装
安否便门辩数兵气步走财运缠累逞胸蚩尾蠢顽大黄吊验嘀哒迭发都总惰心噩迕风和日暄丰积官使恨愤哗啦驩咍嗢噱回舞绛纱系臂讲校矫情饰行截镫留鞭精打精酒酲涓滴坤灵流赮蛮声獠气没驮命钉暖阳阳懦响片子丕时遣除繦葆妻服青龙幡容衣缮理士可杀不可辱时诎举赢刷目书生气十足俟吕陵酸涩煻煨韬光隐晦跳跶恫恐威恩煨乾避湿相公竹贤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