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匏笙。巢,大笙。 清 曹寅 《琴砖歌》:“檿丝谁闻九寡珥,匏巢空沸千蜩螗。”
“匏巢”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匏巢”指古代的一种乐器,即匏笙(用匏制作的笙类乐器)。其中“巢”指大笙(古代笙分大小,大笙称“巢”,小笙称“和”)。
文学引用
清代曹寅在《琴砖歌》中曾用此词:“檿丝谁闻九寡珥,匏巢空沸千蜩螗”,形容乐器声响如蝉鸣般喧闹。
“匏巢”属于古代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中的“匏”类乐器,多用于描述传统乐制或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历史背景或形制,可参考古代音乐典籍。
匏巢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指的是用匏瓜编织的巢。在古代,匏瓜是一种可以用来制作容器和编织工具的植物。因此,匏巢就是用匏瓜编织成的鸟巢或其他类似结构。
匏巢是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匚(左)和巢(右)。匚部表示容器,巢部表示鸟巢。匏巢总共包含了12个笔画。
匏巢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这是一本由东汉末年的许慎所撰写的字典。它是用来解释和说明汉字的含义和构造的。在《说文解字》中,匏巢被定义为一种编织的巢。
在繁体字中,匏巢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匏巢的字形略有变化。匏的上方旧字形为立(li),下方旧字形为句(gou)。巢的上方旧字形为川,下方旧字形为巠。因此,古代汉字匏巢的写法为立句川巠。
1. 鸟儿在匏巢中筑巢,孵育新生命。
2. 祖辈们用匏巢为酒器,寄托了许多美好的祝愿。
1. 匏瓜:指匏瓜这种植物。
2. 巢穴:指鸟类或其他动物筑巢的地方。
笼巢、巢居、筑巢
散居、无巢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