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革制的囊。古人用以盛手巾细物。《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王崩于 洛阳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无名氏《曹瞒传》:“被服轻綃,身自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八:“﹝ 李文定公 ﹞在 陕 西,籍诸州兵数为小册,尝置鞶囊中以自随。”
(2).革制的囊。古代职官用以盛印绶。 北魏 后,以其不同绣饰表示官阶。 汉 班固 《与窦宪笺》:“ 固 于 张掖县 受赐所服物虎头绣鞶囊一双。”《宋书·礼志五》:“鞶,古制也。 汉 代著鞶囊者,侧在腰间。或谓之傍囊,或谓之綬囊,然则以此囊盛綬也。”《隋书·礼仪志六》:“鞶囊,二品已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綵缕,七、八、九品綵缕,兽爪鞶。官无印綬者,并不合佩鞶囊及爪。” 明 何景明 《三清山人歌》:“山人佩剑冠远游,腰间鞶囊垂虎头。”
鞶囊是中国古代一种随身携带的革制容器,其含义和用途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定义与用途 鞶囊主要用于盛放手巾、印章、细碎物品等。因古人服饰无口袋设计,这类便携容器成为日常生活必需品。官员也会用它存放印绶,兼具实用与身份象征功能。
2. 材质与形制
• 材质:多采用皮革制作(故称"革囊"),早期可见羊皮制品
• 尺寸:考古发现实物如新疆鄯善古墓出土的鞶囊长约6.7厘米,宽约3.7厘米,开口处有系带
3. 历史演变 作为荷包的前身,鞶囊在《晋书》《三国志》等文献中均有记载。例如《曹瞒传》提到曹操"佩小鞶囊以盛手巾细物",印证其日常使用场景。
需注意:由于现存史料和考古证据有限,部分细节可能存在争议。建议结合博物馆实物或权威历史研究进一步考证。
《鞶囊》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指用鞶皮制成的囊袋。鞶皮是一种用动物的皮毛制成的硬质皮革。在古代,人们常常用鞶皮制作囊袋,用于盛放物品。
《鞶囊》这个词是由“革”、“囗”、“鞋”、“目”四个部首组成。根据字典的解释,它的总笔画数为18画。
《鞶囊》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古文字形状和演变。在演变过程中,一些字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形成了繁体字。例如,简化字“鞋”在繁体字中为“革”,而“目”在繁体字中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的形状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古代的文字记载,古时候《鞶囊》的写法是“鞶囊”,与现代的写法相同。
1. 他将重要文件装入鞶囊中,然后系在腰间。
2. 这个鞶囊是由老师亲手制作的,质量非常好。
组词:鞶制(用鞶皮制作)、鞶皮(制作鞶囊的材料)。
近义词:皮囊、皮包。
反义词:铁皮袋、塑料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