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鱼”两字相混。指抄写刊印中的文字讹误。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高楼红粉,仍定鲁鱼之文;辟恶生香,聊防 羽陵 之蠧。” 宋 杨亿 《受诏修书述怀感事》诗:“望气成龙虎,披文辩鲁鱼。”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碑帖·唐开成石刻十二经》:“原刻残闕,为后人修改补輟,以至鲁鱼莫辨。”参见“ 鲁鱼亥豕 ”。
“鲁鱼”是汉语中形容文字讹误的典型例证,其含义源于古代文献传抄过程中因字形相近而产生的错别现象。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吕氏春秋·察传》:“有读史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后世将此类错误概括为“鲁鱼亥豕”,其中“鲁鱼”特指“鲁”与“鱼”的篆文字形相似导致的误写。
从汉语文字学角度分析,《说文解字》指出:“鲁,钝词也,从白,鱼声”“鱼,水虫也,象形”,二字在隶变前确有相似结构。宋代《广韵》记载:“鲁,郎古切;鱼,语居切”,虽读音不同,但手写体易混淆。明代《字汇》特别标注:“凡经书鲁鱼之误,皆谓形似而讹也”,强调其作为校勘学术语的属性。
现代《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鲁鱼”指文字形近而产生的讹误,常见于古籍校勘领域。例如《抱朴子·遐览》所言“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生动展现多次传抄导致的字形讹变过程。在当代语言文字规范中,该词仍用于强调文字准确性的重要性,如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的校勘记中常见相关表述。
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第12册第1432页)、《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等权威辞书获取更详尽的训诂学阐释。对于专业研究者,可查阅《古籍校勘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中关于形近致讹的专题研究。
“鲁鱼”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具体用法区分:
文字讹误
指抄写或刊印时因字形相近导致的错误,常与“亥豕”连用为“鲁鱼亥豕”。例如:
形容无能或无用
源自古代渔民经验,指难以捕获的鱼,引申为“无法胜任的人或事物”。
指鲈鱼的别名,常见种类包括:
“鲁鱼”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在文献中指文字错误,在生物学中指鲈鱼,而作为成语可表“无能”或“安于现状”。若需具体用法示例或烹饪方法,可参考相关来源。
白苎词波连惨緑谄僞齿录重裀列鼎出下打花鼓大长典将反油丰混风玫瑰图狗吠不惊贵圉鼓院鼓钟盍合子横折齁熟滑鬼隳落混唚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荐礼牋麻京室惊霰瞌铳姱辞亏点来觐恋恩离晖灵心面进蜜蜜甜鮎出溜盘羊骈拇枝指品致峭削情人全乎驱乌入閤鋭武三啇上券盛气临人石榜实物地租私粜宋玉东墙苔牋逃相童养媳投名往生伪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