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举行丧奠礼仪时设在帷帐中的神坐之席。《周礼·春官·司几筵》“其柏席用萑黼纯” 汉 郑玄 注:“柏,椁字磨灭之餘。椁席,藏中神坐之席也。” 贾公彦 疏:“谓於下帐中坐设之。”
“椁席”是古代丧葬礼仪中的专用术语,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椁席(拼音:guǒ xí)指古代举行丧奠仪式时,设在帷帐中供神灵凭依的席位。其作用是为祭祀时象征逝者灵魂的“神主”提供安放之处,属于丧礼中的礼仪陈设。
《周礼》记载
《周礼·春官·司几筵》提到“其柏席用萑黼纯”,汉代郑玄注解时指出“柏”实为“椁”字因磨损而残存的字形,并明确“椁席”即“藏中神坐之席”,即丧礼帷帐内设置的祭祀席位。
贾公彦的补充
唐代贾公彦在《周礼疏》中进一步说明,椁席需布置在“下帐”(即丧礼用的帷幔)中,体现对逝者的尊崇。
该词反映了古代丧葬文化中对灵魂安置的重视,通过特定仪式空间(帷帐)和器物(席)构建人与神灵的沟通场景。需注意,现代语境中此词已不常用,主要用于研究礼制或古籍时参考。
椁席(guǒ xí)是指用于盖棺材的棺褥或棺椁。它是古代中国传统葬礼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用于保护和安置逝者的遗体,并在葬礼中发挥重要的象征意义。
椁席的拆分部首是木(mù)和巾(jīn),其中“木”是主体部分,表示与树木有关,而“巾”则表示与头巾、纺织品等有关。椁席的总笔画数为19。
椁席一词源于古代文字,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汉字。在繁体字中,椁席的写法为“槨席”,保留了古代的字形和意义。
在古代汉字的发展过程中,椁席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根据古籍记载,椁席最早的写法是“椁”字加上“席”字,表示椁内的褥子或铺在椁上的垫子。
1. 在古代,椁席被视为祭奠逝者的重要仪式之一。
2. 葬礼上,亲友们将椁席轻轻盖在棺椁上,表示对逝者的尊敬和怀念。
1. 组词:椁棺(guǒ guān)
2. 近义词:棺椁(guān guǒ)
3. 反义词:帷褥(wéi rù)
总结:椁席是古代汉字中常用的词汇,意为盖棺材的棺褥或棺椁。它承载着中国传统葬礼的重要象征意义,在古籍中有多种写法。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槨席”。与椁席相关的词汇有椁棺和棺椁,其中帷褥为其反义词。【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