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ame of school in ancient times] 古时的学校名称
西周 诸侯所设大学。《诗·鲁颂·泮水》:“既作泮宫, 淮夷 攸服。”《汉书·郊祀志上》:“ 周公 相 成王 ,王道大洽,制礼作乐,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泮宫。”后泛指学宫。 唐 杨炯 《少室山少姨庙碑》:“辟雍所以行其礼,泮宫所以辨其教。”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笑柄·两耳太聪》:“族叔 印川 少府,少与前两 广 总督 吴槐江 先生,同入泮宫,最为莫逆。”一说,泮宫为 春秋 鲁僖公 筑于 泮水 边的宫室。是 僖公 饮酒作乐、演武庆功之所。 汉 代始以之为诸侯的学宫,后人遂因袭 汉 说。见 清 姚际恒 《诗经通论》。
泮宫是中国古代教育机构的一种称谓,源自周代礼制,特指诸侯设立的大学。《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古代诸侯的学宫,后泛指学宫”。西周时期,中央设立的大学称为“辟雍”,诸侯国的同级机构则称“泮宫”,得名于其建筑形制——半环状水池环绕,取“半水”之意(《周礼·春官》郑玄注)。
从礼制功能看,泮宫承担着培养贵族子弟、举行祭祀典礼的双重职责。《礼记·王制》记载“诸侯曰泮宫”,明确指出其服务对象为诸侯卿大夫阶层,教学内容包含“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汉代以后,随着郡县制推行,泮宫逐渐演变为地方官学的代称,明清时期更成为科举体系中“县学”“府学”的雅称,如北京国子监现存清代“泮宫”匾额即为实证。
该词的文化意象在《诗经·鲁颂·泮水》中得到文学化呈现,“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等诗句,将泮宫与教化、人才选拔紧密关联,形成“入泮”“采芹”等科举文化典故。现代汉语中,“泮宫”作为历史词汇,常见于古典文献研究及传统建筑史学领域。
关于“泮宫”的详细解释如下:
如需更深入的历史细节或建筑形制图示,可参考《说文解字注》《礼记》等典籍,或查看来源网页(如)。
扒扠贝萋草工颤袅朝章国典程法冲然抽苔觕义打令胆怯定香剂斗峻房陵風輕雲淡風輕雲浄高任羹魁公粮光圈轨匠核论吰吰红娘子化匠画屏截搭题筋骨京原铁路究察絶后军流枯树再生枝老瓜临危不顾利跂鸾铃氓蚩慕赖判据戚族全职劬苦上蹿下跳厦子石渠阁食人诗中有画手到拿来天华偷汉子顽蔽万雉微机无面目见江东父老物意瑕恶仙果遐算洗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