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诗作工于描绘景物,读之如置身图画之中。 宋 苏轼 《书摩诘<蓝关烟雨图>》:“味 摩詰 ( 王维 )之诗,诗中有画;观 摩詰 之画,画中有诗。。”《镜花缘》第九十回:“道姑道:‘鬭草蜂声闹。’ 春辉 道:‘昨日我们在百药圃摘花折草,引的那些蜂蝶满园飞舞,真是蝶乱蜂狂。今观此句,古人所谓‘诗中有画’果真不错。’”
“诗中有画”是一个常用于文学评论的成语,主要形容诗歌通过文字描绘出如画般的意境,使读者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生动的画面之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这一说法源自宋代文学家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的评价。他在《书摩诘〈蓝关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强调王维的诗与画在艺术表现上的互通性。
这一概念不仅用于评价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也扩展至其他擅长写景的诗人(如孟浩然、韦应物)的作品分析。同时,它对中国传统艺术中“诗情画意”的审美标准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诗句案例或历史演变,可参考苏轼《东坡题跋》等文献来源。
《诗中有画》是一个成语,意指诗歌中含有形象生动的描绘,形象逼真,如同画面一般。这个成语表示了诗歌与绘画之间紧密的联系,也强调了诗歌表现力的重要性。
《诗中有画》的拆分为:诗(言字旁)中(口字旁)有(木字旁)画(田字旁)。其中,《诗》的部首是“言”,有8画;《中》的部首是“口”,有4画;《有》的部首是“木”,有4画;《画》的部首是“田”,有4画。
《诗中有画》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骚客们的作品中。他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意境,常常采用生动形象的描绘来增强表现力,使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犹如在欣赏一幅美丽的画作。
《诗中有画》的繁体写法为《詩中有畫》。
在古代,字形演变较大,与现代有所不同。古时候,《诗》的字形为“詩”,《中》的字形为“中”,《有》的字形为“有”,《画》的字形为“畫”。
他的诗歌总是诗中有画,让人仿佛置身于绮丽的画境之中。
- 诗篇:指的是一首诗的篇章。 - 有画之美:形容具备画面美感的事物或表达方式。 - 中山画派:中国的一派画家,以山水画闻名。
诗画交融、诗境画意、诗意画卷、诗情画意。
诗中无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