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成都 名妓 薛涛 有文才,时人呼为女校书。 唐 王建 《寄蜀中薛涛校书》诗:“ 万里桥 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后世因以称妓女而能文者。 清 全祖望 《钱尚书牧斋手迹跋》:“ 黄忠烈公 见诸弟子有与女校书诗者,輒戒之。”
(2).喻女才子。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训女》:“不枉了银娘玉姐只做个纺砖儿, 谢 女 班姬 女校书。” 明 商景兰 《赠闺塾师黄媛介》诗:“才华直接 班姬 后,风雅平欺 左氏 餘……今朝把臂怜同调,始信当年女校书。”
女校书是汉语中兼具历史官职与文学意象的复合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层面解析:
官职起源
“校书”原指古代校勘典籍的官职,始设于东汉,隶属秘书省,负责宫廷藏书整理。唐代沿袭此制,设“校书郎”,属正九品下阶,多由科举进士担任。此职虽品级不高,但因接触典籍而备受文人重视。
文学别称
唐代诗人王建在《寄蜀中薛涛校书》中首创“女校书”之称,赞誉女诗人薛涛的才华。因薛涛身为乐籍却文采卓然,此称号逐渐演变为对才情出众女性的雅称,尤指通晓诗文的女校书官妓。宋代《太平广记》亦载“女校书”代指才妓,可见其文学意象的延续。
词义扩展
明清时期,“女校书”词义进一步泛化,既可指代有学识的女性,亦衍生出对风尘才女的委婉称谓。例如《青楼文学与中国文化》考证,晚清上海文人圈常以“女校书”称呼精通琴棋书画的高级艺妓,体现古代社会对女性才华的矛盾认知。
“女校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解释:
建议在文学或历史类文本中遇到此词时,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
闇中饱醋生闭门埽轨跛足彩杖草稿觇报冲爽楚怀防止核扩散条约法曲丰标不凡富昌钩连贵在知心过得海发回肠百转徽婳浑金白玉尖子生鮆刀鱼京江拘定句法鲙鲈连镳并驾连床连居利益均沾龙花笼槛镂刻罗嗊曲没一面面俱到冥想目空四海暖花房贫婆铺尺翘首跂踵掐算琼文歧颐牲牷尸启收步爽笏束币黍离麦秀澍濡私计颂德歌功窣堵香素鱮条具提法纤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