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详恭敬的意思、安详恭敬的详细解释
安详恭敬的解释
古时指教育儿童要注意的四点:安定而不轻躁,详审而不疏率,表现要谦恭,心里要有所敬畏。
词语分解
- 安详的解释 从容自如;稳重态度安详举止安详 平静自然夜的草原是这么宁静而安详。;;碧野《天山景物记》详细解释.稳重,从容。 汉 蔡邕 《荐边文礼书》:“口辩辞长,而节之以礼度。安详审固,守持内定。” 唐
- 恭敬的解释 尊敬或尊重地对待热爱并恭敬他的双亲详细解释.对人谦恭有礼貌。《孟子·告子上》:“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史记·陈丞相世家》:“ 项王 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唐 张鷟 《朝野佥载
专业解析
"安详恭敬"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的仪态、举止或心境,融合了内在的沉静与外在的庄重有礼。其核心含义可从两个构成词分别理解,再综合把握:
-
安详 (ān xiáng):
- 本义: 指神态、举止或心境安定、从容、平静、稳重。
- 深层含义: 强调一种内在的平和、不慌乱、不急躁的状态。它体现了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沉稳,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能保持镇定自若。
- 来源依据: 该词在古汉语中即用于形容人的仪态或心境平和稳重。例如,《汉语大词典》收录“安详”词条,释义为“从容不迫;稳重”。
-
恭敬 (gōng jìng):
- 本义: 指对人严肃、端庄、有礼貌、尊重。
- 深层含义: 强调外在行为上对他人(尤其是长辈、尊者或特定场合)表现出的庄重、谦逊和礼貌的态度。它体现了社会交往中的礼数与尊重。
- 来源依据: “恭敬”是儒家礼仪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强调对他人的尊重态度。《现代汉语词典》将“恭敬”解释为“对尊长或宾客严肃有礼貌”。
综合释义:
“安详恭敬”合起来,描述的是一个人内心平静沉稳、举止庄重得体、待人谦逊有礼的整体风貌。它不仅仅指外在行为的礼貌,更强调这种礼貌是建立在内在心性平和、稳重的基础之上。这个词常用来形容:
- 有修养的长者: 他们阅历丰富,心态平和,待人接物自然流露出稳重与尊重。
- 知书达理的君子: 受过良好教育,内心涵养深厚,言行举止合乎礼仪规范。
- 在庄重场合的表现: 在需要严肃、尊重的场合(如祭祀、典礼、会见尊长),人们应保持安详恭敬的态度。
“安详恭敬”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推崇的一种理想人格修养和处世态度,它要求人内外兼修:内在保持安定、从容的心境(安详),外在表现出庄重、有礼的行为(恭敬)。它体现了对自我心性的修养和对他人、对礼节的尊重。
引用来源说明:
- 释义参考自《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对“安详”的释义。
- 释义参考自《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对“恭敬”的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安详恭敬”是一个汉语成语,主要应用于古代儿童教育领域,强调行为规范和内在修养的结合。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
核心含义
该成语指教育儿童需注意的四个要点:
- 安:安定而不轻浮躁动(保持沉稳的心态和行为)。
- 详:详审而不轻率疏忽(做事细致周全)。
- 恭:表现谦恭(待人接物有礼节)。
- 敬:内心有所敬畏(对规则或他人持有尊重态度)。
-
出处与背景
源自宋代朱熹的《小学·嘉言》,原文为“教小儿,先要安详恭敬”,体现了儒家教育中对儿童早期行为规范和品德培养的重视。
-
语法与用法
- 词性:联合式成语,常作宾语或定语。
- 示例:清代小说《歧路灯》中曾用“安详恭敬”描述学生仪态,如“娄潜斋家学生安详恭敬”。
扩展说明
- 教育意义:不仅要求外在行为端正(安详),还强调内在的敬畏之心(恭敬),是古代“内外兼修”教育理念的体现。
- 现代适用:虽为古语,但其倡导的沉稳、细致、谦逊等品质仍适用于当代儿童教育。
权威来源参考
- 朱熹《小学·嘉言》
- 百度百科词条
- 《歧路灯》文学用例
- 查字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哀人白话戏掰开揉碎爆鸣奔牛匾部比像不省得忏祈弛绝出炉楚人弓道同义合电动势迭进風淫抚然盖子宦场豗溃火罐珈玛缴纳解惑释疑矜眷金铣鹫堞狂简闚寻蜡享连理树历堦流恋鲁殿录音马廏绵挛命过钳扭清澈穷泉齐齐踆乌申儆树养四海昇平死责棠梨宫天条网具王莽王子侨舞判迕指五铢衣想穿相讥祥日悉达多系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