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算帒 ”。旧时百官贮放笔砚等的袋子。《资治通鉴·唐则天后神功元年》:“赐以緋算袋。” 胡三省 注:“ 唐 初职事官,三品以上赐金装刀、礪石,一品以下则有手巾、算袋。 开元 以后,百官朔望朝参,外官衙日,则佩算袋,各随其所服之色,餘日则否。”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卷一:“腰带乃是九环十三环带也……环以佩鱼龟算帒等也。”
“算袋”是古代中国官员用于存放随身物品的专用袋子,其含义和用途可综合以下要点说明:
算袋是古代官员身份与职务的象征,兼具实用与礼仪功能,其形制和使用规范随朝代演变。如需进一步考证细节,可查阅《资治通鉴》《梦溪笔谈》等文献。
《算袋》一词是指用来计算的袋子或容器。在古代,人们常将计数的物品装入袋中,以方便计算和统计。因此,《算袋》一词成为了指代计算工具的代名词。
《算袋》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算(suàn)和袋(dài)。
部首:算字的部首是竹(⺮),袋字的部首是衣(衤)。
笔画:算字一共有14画,袋字一共有11画。
《算袋》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算术和商业活动。古人在计算物品的数量时,常使用袋子来存放和统计,因此产生了这个词汇。
在繁体字中,算字的写法为「算」,袋字的写法为「袋」。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算字的形状稍有不同,上方的竹竖杠倾斜向右。袋字的形状也有所变化,上方的衣袋较为简化。
1. 他把一些小石子放入算袋中,准备进行数学游戏。
2. 商人用算袋计算货物的数量。
算术、算盘、计算、计算机
算筹、数筹、计筹
猜测、估算、猜度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