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说 尧 曾让天下给 许由 , 许由 不受,遂遁耕于 中岳 颍水 之北, 箕上 之下。见 晋 皇甫谧 《高士传·许由》。 汉 王襃 《四子讲德论》:“是以 许由 匿 尧 而深隐, 唐氏 不以衰。”
“匿尧”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隐藏智慧、避免显露才能,常用来形容谦逊低调的处世态度。以下是详细解析:
源自晋代皇甫谧《高士传·许由》的记载:尧帝欲将天下让给隐士许由,许由拒绝后隐居颍水之北,躬耕自足。后人以“匿尧”代指主动避让高位、甘愿隐匿才华的行为。
汉代王褒《四子讲德论》中提及:“是以许由匿尧而深隐,唐氏不以衰”,佐证该词在古典文学中的使用。
如需更完整的典故背景,可参考《高士传》原文或权威历史文献。
《匿尧》是一个成语,意为隐匿像尧一样。其中,尧指的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人尧,他治理天下,确立了道德规范和君主制度。匿的意思是隐藏、隐蔽。整个成语表示像尧一样隐藏自己,不愿意显露出来。
《匿尧》这个成语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匿”和“尧”。
“匿”是由“人”部和“匕”部组成,共有8画。
“尧”是由“八”部和“寸”部组成,共有12画。
《匿尧》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成语的具体来源与大宛国有关。大宛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当时国王叶云鸾失去了国家的领导权限,但依然隐藏在幕后,像尧一样不愿意出来。后来,这个典故就演化成了成语《匿尧》。
《匿尧》的繁体字为「匿堯」。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不过,《匿尧》这个成语的古代写法与现代基本一致,只是细节部分有所变化。例如,尧的“八”部在古代有时写成“丷”。
1. 他虽然资历丰富,但总是喜欢匿尧藏龙,不愿意参与任何公开活动。
2. 这位著名画家一直匿尧不出,拒绝接受任何采访和展览邀请。
匿心、匿迹、匿藏、匿名、示弱匿智
隐瞒、隐藏、遮掩、掩盖、不露声色
展现、显露、暴露、揭示、公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