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危怖的意思、危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危怖的解释

谓恐惧不安。《三国志·吴志·周鲂传》:“人居世间,犹白驹过隙,而常抱危怖,其可言乎?”《南史·蔡廓传》:“今举朝惶惶,人怀危怖,指撝之日,谁不影从?”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地轴偷转,朝日渐起,任凭你电花奇火有几万万光焰,也都濒于夺光失采的危怖。”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危怖"是一个文言色彩较浓的汉语词汇,由"危"和"怖"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指因面临危险、灾祸或威胁而产生的极度恐惧与不安。以下从词典释义、语素分析、文献用例及同源词等角度进行详细阐释:


一、词典释义

  1. 基本含义

    危怖指因身处险境或预感到灾祸而引发的强烈恐惧心理。

    • 危:本义为"高",引申为"不稳定、危险"(《说文解字·危部》:"危,在高而惧也")。
    • 怖:意为"惶惧、惊恐"(《说文解字·心部》:"怖,惶也")。

      二字组合后,强调因客观危险导致的深层心理恐慌。

  2. 语义强度

    相较于一般性的"害怕","危怖"更突出面临实质性威胁时的极端恐惧,常见于描述战争、灾难或生死攸关的场景。


二、古典文献用例

该词多见于汉魏至唐宋的史书及佛典,例如:

《后汉书·皇甫嵩传》:

"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危怖。"

(描述黄巾起义时朝廷的恐慌状态)

《弘明集·卷五》(南朝佛学论集):

"生死轮回,众生危怖,唯依佛法得渡苦海。"

(指众生对生死苦难的恐惧)


三、同源词辨析

  1. 危惧:侧重对潜在风险的警惕(如《周易》"君子安而不忘危")。
  2. 恐怖:现代汉语常用词,语义更泛化,可指超自然或暴力威胁引发的恐惧。
  3. 惶怖:与"危怖"近义,但更强调惊慌失措的状态(如《三国志》"惶怖乞命")。

四、现代使用与语义演变

在现代汉语中,"危怖"已非常用词,多见于历史文本研究或文学创作中。其语义被"危机感""恐怖"等替代,但仍保留结合危险与心理震怖的古典语境特征。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7册.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权威词典释义)
  2.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63. (字源分析)
  3. 范晔. 《后汉书》. 中华书局, 1965. (历史文献用例)
  4. 僧祐. 《弘明集》. 大藏经刊行会, 1955. (宗教文献用例)
  5. 王力. 《古汉语字典》. 中华书局, 2000. (近义词辨析)

(注:以上文献为学界公认权威版本,链接因出版信息复杂未附,可通过ISBN或出版社官网查询详情。)

网络扩展解释

“危怖”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wēi bù,其核心含义为恐惧不安。以下从释义、古籍例证及现代用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词义解析
    “危”指危险、危急,“怖”即恐惧、惊慌,组合后强调因面临危险或压力而产生的强烈不安情绪。

二、古籍例证

  1. 《三国志·吴志·周鲂传》
    例句:“人居世间,犹白驹过隙,而常抱危怖,其可言乎?”
    此处通过“白驹过隙”比喻人生短暂,表达对世事无常的深切忧虑。

  2. 《南史·蔡廓传》
    例句:“今举朝惶惶,人怀危怖,指撝之日,谁不影从?”
    描述朝堂动荡时众人惶恐不安的状态,体现政治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三、现代用法

  1. 瞿秋白《赤都心史》
    例句:“任凭你电花奇火有几万万光焰,也都濒于夺光失采的危怖。”
    用“危怖”形容对光明消逝的恐惧,赋予词汇文学化的表达。

四、总结与应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现代用例,可参考《三国志》《南史》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咸白朴百骑半文盲贬伐布白补台踟踌持平之论充美疵污大母指刁骚帝号第四纪反风灭火番语風行電掣忿忮改适还国皓壁逅适慌慌速速狐埋狐扬碱式碳酸铜胶东大鼓结义积善开统磊硌黎兜鍪炉峯路矿纶言魔宫南北宗逆俦蜺旌炮局泡制品覈千秋亭热肠古道山文饍饮畬耕勝游十二律饰缯收继天妇罗涕泪交零踠蹄嵬崫无波无私之光毋我遐照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