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逆竖的意思、逆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逆竖的解释

亦作“ 逆竪 ”。对叛逆者的憎称。《宋书·沉文秀传》:“何故背国负恩,远同逆竖。” 南朝 陈 徐陵 《为护军长史王质移文》:“丑徒济岸来攻 郢城 ,逆竖浮舟同趣 夏浦 。” 宋 王禹偁 《贺胜捷表》:“臣去年叨书密命,併直内庭,批逆竪之封章,屈王言而姑息,未尝不援毫切齿,怒髮衝冠。” 明 文徵明 《乡里祭刘司寇先生文》:“逆竪盗权,讐我善类,抉摘推求,公遂得罪。” 清 曾国藩 《金陵湘军陆师昭忠祠记》:“ 六朝 旧京,逆竖所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逆竖(nì shù)是古汉语中的贬义复合词,字面指“叛逆的童仆”,后引申为对叛贼、逆臣的蔑称,强调其卑劣悖逆的特性。以下从释义、用法及来源角度分析:


一、核心释义

  1. 字义分解

    • 逆:本义为“倒向而行”,引申为违背、背叛(《说文解字》:“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
    • 竖:原指童仆、卑贱者(《说文解字》:“竖,立也”),后衍生为对人格的贬低,如“竖子”即表轻蔑。
    • 组合义:指身份低微却行叛逆之举者,含强烈贬斥色彩。
  2. 词典定义

    《汉语大词典》释为:“犹逆贼,叛徒。”例证引《晋书·孙恩传》:“天罚既集,逆竖烹溃。”

    《辞源》释:“叛逆的人”,强调其悖逆正统的特性。


二、历史语境与用法

  1. 常见于史书与檄文

    多用于史籍记载叛乱事件或声讨逆臣的文书,如:

    • 《资治通鉴·唐纪》载李晟讨伐朱泚:“晟言于众曰:‘逆竖滔天,吾属当共击之!’”
    •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斥降元者:“痛逆竖之乱常,哀神州之陆沉。”
  2. 情感色彩

    含极度鄙夷与道德批判,凸显说话者对叛逆行为的愤怒与正统立场的维护。其贬义强于中性词“叛臣”,近于“逆贼”“乱臣”。


三、语源与演变

  1. 构词逻辑

    “竖”本指未成年的僮仆(《左传·昭公四年》:“使竖牛请日”),后扩展为对地位低下者的蔑称(如“竖儒”)。结合“逆”,强化对背叛者身份与道德的双重否定。

  2. 现代使用

    当代已罕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仿古文体中,作为具有历史厚重感的批判词汇。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
  2.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
  3. 《晋书·卷一百·孙恩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4.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六》,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逆竖”是汉语中一个具有贬义色彩的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逆竖”指叛逆的小人,是对背叛者或作乱者的憎恶称呼。该词由“逆”(叛逆)和“竖”(蔑称,指卑劣之人)组合而成,强调对违背道义者的强烈谴责。

二、字义拆解

  1. 逆:本义为“方向相反”,引申为违背、叛逆,如“逆子”“逆臣”。
  2. 竖:原指“与地面垂直”,后演变为对卑贱、低劣之人的蔑称,如“竖子”“竖儒”。

三、典型用例

四、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诗词或正式文体中,现代口语已较少使用,常见于对古代人物或事件的评价,例如:“权臣当道,逆竖横行,致天下大乱。”


“逆竖”是带有强烈贬斥色彩的文言词汇,需结合语境理解其情感倾向。如需更多例证,可参考《宋书》《正气歌》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按阁邦人并柯閟严不值一驳潺淙晁董垂名竹帛除开磁北蹴步错失打瓦荰衡顿堡剁碎访拿封条怪叹贵人多忘事嘓嘓浩生横絶横擢黄粉黄碌阶陛惊劫金珠玛米爵服溃偾雷兽练色淩兢临事制变六队理想派秘道鸣石轻物三缄商夷仕女画司市所善太平拳洮州踏水铁笛铁犀颓乏维摩丈室委璅吴甲销声匿影小意熙德之歌邪心溪客心胆俱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