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封条的意思、封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封条的解释

[strip of paper used for sealing] 封闭门户或器物的盖了章的纸条

详细解释

粘贴在门户或器物上的字条,表示封闭、封存或没收,以防私自开启和动用。《平妖传》第七回:“把佛堂前门锁断,贴下两层封条。”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附记编行堂集事》:“观察询所藏何物。僧曰:‘自 康熙 年间至今,本寺更一住持,即加一封条,所藏何物实未悉。’” 陈祖芬 《祖国高于一切》:“家被无理查封了。家具、地毯、车库,一切都贴上了封条。”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封条是汉语中具有特定法律效力和行政功能的文书凭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封条指"封闭门户或器物时粘贴的纸条,上面注明封闭日期并加盖印章"(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从法律实践角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实施查封、扣押时应当制作封条,该凭证需载明查封扣押期限及行政机关信息(来源:中国政府网行政法规库)。

在传统司法应用中,《大清律例·刑律》记载,封条需用棉纸加印官防,横贴于被查封物的接缝处,以防止私自启封(来源:中华书局《历代刑法志》)。现代汉语语料库显示,该词在司法文书中使用频率达0.73‰,常见于财产保全、证据固定等法律场景(来源: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

《辞海》(第七版)补充释义指出,封条作为信用凭证始见于宋代"封桩库"制度,当时采用特制桑皮纸并押盖骑缝章,这种防伪技术沿用至今(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二条,非法损毁封条可构成"妨碍公务罪",这体现了其法律文书的严肃性(来源:公安部法律法规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封条是指封闭门户或器物时使用的盖有印章的纸条,通常注明封闭日期及执行机构,具有法律或管理效力。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封条是粘贴在门户、器物上的纸质标识,需加盖印章并标注封闭时间,常见于执法、查封等场景。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到的“翰林院封条”即为此类应用。

  2. 核心功能

    • 公示作用:表明封闭状态,记录封闭时间与责任方。
    • 法律效力:破坏封条属违法行为,仅原查封部门有权启封。
    • 象征意义:虽无法物理防盗,但通过法律约束维护封闭权威性。
  3. 历史与文化延伸
    古代封条用途广泛,官府查抄财产、婚嫁祭祀等场合均会使用,兼具仪式感与禁忌警示功能。道教符咒等变种形式也体现了封条文化的多样性。

  4. 现代应用场景
    包括法院查封证物、质检部门封存问题产品、宗教场所维护肃静等。例如劣质棉查封案例中,封条直接关联执法程序。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法律条款,可参考权威司法文件或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哀告安履傲慢不逊百年大业苞举敝房不更不徒册封差税耻心春深似海打滑挞戴阳荡主典册对册敦习夺劳犯违符効光出溜谾壑候仪花厂铧式犁祸乱滔天江外尖牙监照假妪驹谷苛厉略约良愈连垒柳三变楼阁亭台罗瑞卿卖富犘牛坡公颇僻剖蚌求珠铺调青蒿清集遒劲妻谒犬牙相制人耦认赃容迹入趣上兑同命运共呼吸外徭威壮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