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缄其口”的略语。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昔 陈灵 之被矢, 灌氏 之泯族,匪降自天,口实为之。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三缄之戒,岂欺我哉。” 唐 许浑 《维舟秦淮过温州李给事宅》诗:“帝图忧一失,臣节耻三缄。”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闺鉴图说跋》:“子韦布之士,岂知国家大计,宜从此三缄,无自取祸也。”
“三缄”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典故色彩的词汇,本义指“三重封口”,后引申为言语谨慎、沉默寡言的态度。其内涵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一、字义溯源
“缄”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束箧也”,即用绳子捆扎封闭器物(来源:《汉语大词典》)。所谓“三缄”,即通过三次捆扎实现严密封闭的动作,后演变为对言语克制的隐喻。
二、典故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孔子家语·观周》,记载孔子在周庙见到“金人三缄其口”,其口部被三重丝带缠绕,象征“慎言”的处世哲学(来源:《孔子家语》)。汉代郑玄注《礼记》时亦引此例,强调“君子约言,小人先言”的儒家训诫。
三、语用演变
现代汉语中,“三缄”多用于成语“三缄其口”,形容刻意保持沉默或避免议论是非的态度。例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其定义为“形容说话极其谨慎或严守秘密”(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在语言学层面,该词体现了汉语通过数词叠加强化语义的特征,“三”为虚指,表多重、彻底之意。
“三缄”是汉语成语“三缄其口”的略语,形容人说话极其谨慎,不轻易开口或泄露秘密。以下是详细解释:
“三缄”字面意为“三道封条”,源自古代器物(如玉玺、金人)的三重密封,象征对言语的极度克制。现多用于强调在敏感或重要场合慎言的态度。
典故出自《说苑·敬慎》:孔子在周朝太庙见到一尊金人,其口被三重封缄,背后刻有“古之慎言人也”的铭文。这一形象被后人引申为“三缄其口”,告诫人们谨防祸从口出。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边思别鹤卜卜残红参考消息打失迪古番经厂非彝風起水湧负处负重吞污岗子轨量蛊冶汉族豪溢号踯横说竖说合匏弘宥郊祡济济翼翼金藏云金相九农旷拙宽饮夸张烂柯亭揽缀楞眉横眼炼格恋新忘旧林坵龙居拇印哪咤弄送平运丕祚破空劝进表阙失人极计生瑞烟勝游设饮顺变说谎俗体太原市题本同火土禺人文言文无所不为鲜芳象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