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拟人的意思、拟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拟人的解释

[personify] 把事物人格化的修辞方式

详细解释

(1).与他人相比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指瑕》:“君子拟人必於其伦。”

(2).指向人。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一:“擎着手6*枪怒目拟人的‘三道头’、 印 捕、 华 捕,又冲到群众面前示威。”

(3).修辞方式之一。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端木蕻良 《关山月的艺术》:“ 林和靖 是了解梅花的,他把自己的人格和梅花的品格联系在一起,使梅花得到拟人化的效果。”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拟人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拟人是汉语修辞学中的一种重要辞格,指将非人类的事物(如动植物、自然现象、抽象概念等)赋予人的特征、情感、行为或思想,使其人格化的表达方式。其核心在于通过类比人类属性,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一、定义与特征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思想感情或言行”㊟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电子版㊟。例如:

“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此处将“波浪”赋予“歌唱”“迎接”等人类行为,生动描绘自然景象的动态。

二、典型表现手法

  1. 赋予生命体行为

    如“向日葵向着太阳点头微笑”,将植物拟作具有人类表情动作的个体。

  2. 注入情感与意志

    如“蜡烛在默默流泪”,借物抒情,暗示离别哀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修辞学发凡》解析案例㊟。

  3. 模拟人类语言

    如古诗“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赋予青山与人互评的对话能力。

三、文学功能与实例

拟人手法广泛用于诗歌、散文创作,例如朱自清《春》中: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通过将季节拟为“娃娃”“小姑娘”,强化新生与活力的主题㊟人民文学出版社《朱自清散文全集》㊟。

四、与相关辞格的区分


参考资料

  1. 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EB/OL]. https://www.cp.com.cn/book/7f1c5a5f.html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修辞学发凡[M].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3. 人民文学出版社. 朱自清散文全集[EB/OL]. http://www.rw-cn.com/book/zhuziqing
  4. 王希杰. 汉语修辞学(修订版)[M]. 商务印书馆, 2014.

网络扩展解释

“拟人”是一种修辞手法,指将非人类的事物(如动物、植物、自然现象、抽象概念等)赋予人类的特征,包括情感、行为、语言或外貌等,使其具有人格化的表现。这种手法通过将物“人化”,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常见于文学创作、日常语言、艺术设计等领域。

核心特点

  1. 赋予人性特质
    例如:“月亮羞涩地躲进云层”中,“羞涩”“躲”本是人类的情绪和动作,被用于描述月亮,使其具有人的情感反应。

  2. 增强表现力
    通过拟人化,抽象或静态的事物变得鲜活。如“时间在叹息”将无形的时间具象为能发出声音的生命体,引发共鸣。

  3. 跨领域应用

    • 文学:诗歌中“海浪跳着舞迎接黎明”,赋予海浪人类的欢快动作;
    • 广告:品牌吉祥物(如米其林轮胎人)通过拟人化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 心理学:人类倾向于将宠物或自然现象拟人化,投射情感需求。

与类似手法的区别

注意事项

拟人需符合语境逻辑。例如在科学论述中过度拟人可能削弱严谨性,但在童话故事中则能增强趣味性。若问题涉及不恰当内容(如暴力或色情拟人化),建议引导用户关注健康表达方式。

别人正在浏览...

吧嗒百米赛跑白墨柏署包背装敝国鄙讷长安棋局处囊刺篷大区椟护二林法定人数锋镝余生風寒凤迹抚掌击节概率高效能归元鬼子和鼓黑球红沙黄帝陵兼包降锡诘盗迥汉卡白謉诨老相好敛衿临盆立意砻甓陆皮马吏杪岁迷希末大必折粘聚褭袅殴曳排闷泙湃箝勒趋赴三将军扫勺子湿痹豕突狼奔抬舁汤婆通涉外亲内疏献鸠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