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叛逆的念头或行为。《管子·势》:“逆节萌生,天地未形,先为之政,其事乃不成。” 尹知章 注:“言将为篡杀凶逆之节。”《隋书·地理志下》:“其人性并轻悍,易兴逆节。” 清 侯方域 《颜真卿论》:“是时 僕固怀恩 虽未叛,然其逆节已著矣。”
(2).指违背伦6*理的行为。《国语·越语下》:“逆节萌生。” 韦昭 注:“害杀忠正,故为逆节。” 汉 刘向 《列女传·魏节乳母》:“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
(3).犹叛逆。《后汉书·朱浮传》:“今 彭宠 反畔, 张丰 逆节,以为陛下必弃捐它事,以时灭之。”《新唐书·外戚传·武三思》:“ 睿宗 立,以父子皆逆节,斲棺暴尸,夷其墓。” 清 龚炜 《巢林笔谈续编·六朝名教颓陵》:“ 晋 王敦 、 桓温 ,叛臣也,而《世説》犹称 敦 为 王大将军 ,称 温 为 桓公 , 六朝 名教頽陵,恬不以逆节为异。”
(4).指叛逆者。 三国 魏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揜讨逆节,折衝四海。”《宋书·沉文秀传》:“凡诸逆节,亲为戎首,一不加罪, 文炳 所具。” 唐 杜甫 《咏怀》之一:“胡雏逼神器,逆节同所归。” 仇兆鳌 注:“逆节,指附贼者。”
(5).违背法度。《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凡杀无辜十六人,至一家母子三人。逆节絶理。”
(6). 陕西 临潼 风俗。重阳节登 骊山 ,饮茱萸酒,亲友互赠枣糕,名曰“逆节”。参阅《陕西通志·风俗》。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逆节汉语 快速查询。
“逆节”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复合词。根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逆”指违背、不顺从,“节”本义为竹节,引申为规范、秩序或时令规律。两字组合后,核心含义为违反自然规律或社会准则的行为。
时序违常
指气候、物候违背季节规律。例如《古代汉语词典》引《淮南子·时则训》:“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谓之逆节”,描述春季出现夏季气候的反常现象。
伦理失序
在礼法层面特指违背君臣、长幼等纲常关系。《汉语大字典》收录“逆节”为古代罪名,如《管子·君臣》中“逆节萌生”指臣子僭越君权的行为。
军事术语
古代兵书《吴子》以“逆节”指代敌军暴露弱点或违反战局规律的状态,如“敌人远来新至,行列未定,可击;既食未设备,可击……此逆节也”。
星象占验
汉代谶纬文献《春秋运斗枢》将“逆节”与天文异象关联,认为星辰逆行预示人间灾变,体现“天人感应”思想。
《汉书·五行志》记载:“冬至逆节,阳下入地”,指冬至后阳气应升而未升的自然反常;《三国志》中诸葛亮《出师表》“恐逆节伤化”则批判违背君臣之道的行径。两例分别从自然、社会层面诠释该词的历时语义。
“逆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解释,以下为综合整理后的详细释义:
逆节(nì jié) 主要指违背正道、违反常理的行为或态度,常用来形容不守规矩、不遵道义的行为。
叛逆的念头或行为
指谋反、叛乱等违反纲常的举动。
▶ 例:《管子·势》提到“逆节萌生”,尹知章注“言将为篡杀凶逆之节”;《隋书》中亦用“易兴逆节”描述民众易生叛乱倾向。
违背伦理或道义
指杀害忠良、背信弃义等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
▶ 例:《国语·越语下》记载“害杀忠正,故为逆节”;《列女传》中魏节乳母拒绝“废正义而行逆节”。
指代叛逆者
直接用于称呼反叛者或叛乱势力。
▶ 例:《宋书·沉文秀传》称“凡诸逆节,亲为戎首”;杜甫诗“逆节同所归”中的“逆节”指安史之乱中的附逆者。
违背法度
特指违反法律或社会规范。
▶ 例:《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批评其“逆节绝理”,即违背法理。
陕西临潼地区曾将重阳节称为“逆节”,习俗包括登骊山、饮茱萸酒、互赠枣糕等。此用法为地域性文化现象,与常规词义不同。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评价严重违背道德、法律的行为,如描述叛乱、背信、暴虐等,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管子》《隋书》《汉书》等古籍原文。
闇汶安童安稳笔外法步打璀璨夺目撮哺怠慢丹彩道喜电报局帝女桑端罩惰慢阿匼焚屠共存光导纤维汉帝和神谏争如流狡辩敬畏谨思就伴九方久经骏德开取阑干遛早旄狄命词遣意牛山叹乾栋启土秋程全宋词榷易署人我是非赛似烧灯节审曲沈诬食柏释流手不停毫太行山天道无亲同德协力土俗顽麻碗窑污抔闲捷仙梯萧艾箫局虾蝚丹树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