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叛逆的念头或行为。《管子·势》:“逆节萌生,天地未形,先为之政,其事乃不成。” 尹知章 注:“言将为篡杀凶逆之节。”《隋书·地理志下》:“其人性并轻悍,易兴逆节。” 清 侯方域 《颜真卿论》:“是时 僕固怀恩 虽未叛,然其逆节已著矣。”
(2).指违背伦6*理的行为。《国语·越语下》:“逆节萌生。” 韦昭 注:“害杀忠正,故为逆节。” 汉 刘向 《列女传·魏节乳母》:“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
(3).犹叛逆。《后汉书·朱浮传》:“今 彭宠 反畔, 张丰 逆节,以为陛下必弃捐它事,以时灭之。”《新唐书·外戚传·武三思》:“ 睿宗 立,以父子皆逆节,斲棺暴尸,夷其墓。” 清 龚炜 《巢林笔谈续编·六朝名教颓陵》:“ 晋 王敦 、 桓温 ,叛臣也,而《世説》犹称 敦 为 王大将军 ,称 温 为 桓公 , 六朝 名教頽陵,恬不以逆节为异。”
(4).指叛逆者。 三国 魏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揜讨逆节,折衝四海。”《宋书·沉文秀传》:“凡诸逆节,亲为戎首,一不加罪, 文炳 所具。” 唐 杜甫 《咏怀》之一:“胡雏逼神器,逆节同所归。” 仇兆鳌 注:“逆节,指附贼者。”
(5).违背法度。《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凡杀无辜十六人,至一家母子三人。逆节絶理。”
(6). 陕西 临潼 风俗。重阳节登 骊山 ,饮茱萸酒,亲友互赠枣糕,名曰“逆节”。参阅《陕西通志·风俗》。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逆节汉语 快速查询。
“逆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解释,以下为综合整理后的详细释义:
逆节(nì jié) 主要指违背正道、违反常理的行为或态度,常用来形容不守规矩、不遵道义的行为。
叛逆的念头或行为
指谋反、叛乱等违反纲常的举动。
▶ 例:《管子·势》提到“逆节萌生”,尹知章注“言将为篡杀凶逆之节”;《隋书》中亦用“易兴逆节”描述民众易生叛乱倾向。
违背伦理或道义
指杀害忠良、背信弃义等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
▶ 例:《国语·越语下》记载“害杀忠正,故为逆节”;《列女传》中魏节乳母拒绝“废正义而行逆节”。
指代叛逆者
直接用于称呼反叛者或叛乱势力。
▶ 例:《宋书·沉文秀传》称“凡诸逆节,亲为戎首”;杜甫诗“逆节同所归”中的“逆节”指安史之乱中的附逆者。
违背法度
特指违反法律或社会规范。
▶ 例:《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批评其“逆节绝理”,即违背法理。
陕西临潼地区曾将重阳节称为“逆节”,习俗包括登骊山、饮茱萸酒、互赠枣糕等。此用法为地域性文化现象,与常规词义不同。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评价严重违背道德、法律的行为,如描述叛乱、背信、暴虐等,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管子》《隋书》《汉书》等古籍原文。
逆节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指的是违背常规和准则的行为或态度。也可以用来形容某种行为或事物与一般情况相反。
逆节的部首是辶(辵),总共包含7个笔画。
逆节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由“逆”和“节”两个字组合而成。
逆节的繁体字为「逆節」。
在古代,逆节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具体写法可以因时代和地区而异。
1. 他逆节违规,不仅让自己陷入困境,也给他人带来了麻烦。
2. 这种逆节的举动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1. 违反:指违背规则、准则。
2. 不顾:指不在意,不考虑。
3. 反常:指与正常情况不符。
1. 顺节:指按照准则、常规行事。
2. 守纪:指遵守规矩、不违背准则。
3. 正常:指与常规一致,没有违背准则。
安西四镇柄国步屈搀扶婆常卖铺疮残戳个儿祠事粗糲惮事答问如流顶趟儿滴乳兜罗绵独孤蜰蛴焚骨改过作新感愕故倡皡天好佚恶劳横眉怒视皇帝信宝画沙翬甍醮坟加日阶荣戢军急于爵踊剧目举枉措直客愁宽怀大度涝朝类成凉波卖解昵款碰见翩然起荡清閟青篷三木楼訾山霭善群社宗视微知着石中黄睢阳曲坛山刻枉道事人维斗小河嶰谷谐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