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蒿,臭草。常用来比喻品质不好的人。《楚辞·离骚》:“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唐 杜甫 《种莴苣》诗:“中园陷萧艾,老圃永为耻。” 清 方文 《即事》诗之二:“多少崇兰化萧艾,幽香毕竟在吾徒。”
萧艾(xiāo ài)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植物属性
指艾蒿,属菊科蒿属植物,具有特殊气味,常被视为“臭草”。
与“芳草”相对,如《楚辞·离骚》中“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比喻意义
象征品德低劣之人。例如杜甫《种莴苣》用“中园陷萧艾”暗讽小人当道,清代方文诗句“多少崇兰化萧艾”也延续此喻。
该词因《楚辞》的经典化表达,成为中文里“以物喻人”的典型范例,常见于诗词批判性语境中。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出处,可参考、4、5的文献来源。
《萧艾》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沉默的,寂静的,不说话的。
《萧艾》的部首是艸(草字头),共有10个笔画。
《萧艾》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文学作品《诗经·小雅·小宛》中的一句诗:“羔羊之皮,素丝五紽,退食自顾,言觉其艾。”其中“艾”即为“萧艾”的意思。
《萧艾》的繁体字为「蕭艾」。
古代汉字写法中,《萧艾》的汉字分别为「蕭」和「艾」。
1. 他面无表情,一副萧艾的样子。
2. 教室里萧艾一片,只听到自己的呼吸声。
1. 萧瑟:形容风声或树叶声等所发出的声音。
2. 萧索:形容寂寞冷落,无人烟的样子。
3. 艾草:一种草本植物,叶片细长,有清香。
1. 静默:指安静,不发出声响。
2. 缄默:指沉默不语。
1. 口齿:指说话的声音。
2. 喧嚣:指喧闹、嘈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