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狄的意思、旄狄的详细解释
旄狄的解释
即旄羽。《礼记·乐记》:“为人君者,谨其所好恶而已矣……然后钟磬竽瑟以和之,干戚旄狄以舞之,此所以祭先王之庙也。” 孔颖达 疏:“狄,羽也。声既文质备足,又用干戚旄羽以舞动之。”参见“ 旄羽 ”。
词语分解
- 旄的解释 旄 á 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旄 à 古同“耄”,年老。 笔画数:; 部首:方; 笔顺编号:
- 狄的解释 狄 í 中国古族名。春秋前,长期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郑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因为他们主要居住于北方,故又通称“北狄”(亦作“翟”)。 秦汉以后,中国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古代最下级的官
网络扩展解释
“旄狄”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文化背景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基本释义
- 字词构成:“旄”指牦牛尾,“狄”通“翟”,指雉鸟的长羽。合称“旄狄”(或“旄羽”)时,特指古代乐舞中使用的两种羽毛装饰道具。
- 用途:多见于祭祀、礼仪场合的舞蹈道具,象征庄严与神圣性。例如《礼记·乐记》提到“干戚旄狄以舞之”,即用盾斧和羽毛器具配合舞蹈,以祭祀先王。
2.文化内涵
- 礼乐制度:旄狄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宗庙祭祀等仪式,体现“礼乐相和”的传统观念。
- 符号意义:牦牛尾(旄)象征力量与权威,雉羽(狄)象征华美与灵性,两者结合反映了古代对自然崇拜与等级秩序的融合。
3.扩展关联
- “狄”的多义性:单独使用时,“狄”可指北方少数民族(如“北狄”)、低级官吏或雉羽,需结合语境区分。
- 历史演变:随着朝代更迭,“狄”的指代逐渐从具体器物扩展至族群、文化差异等抽象概念,但“旄狄”仍保留其原始器物含义。
4.文献例证
- 《礼记·乐记》中“干戚旄狄以舞之”是典型用例,孔颖达疏解时明确“狄”为羽饰,强调礼乐需通过形(器物)与声(音乐)共同完成。
“旄狄”是古代礼乐文化的具象化符号,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象征意义。如需进一步探究相关礼仪制度,可参考《周礼》《礼记》等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二
旄狄的意思
《旄狄》(máo dí)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古代用来统称蛮夷的民族名称。这个词一般用来指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契丹等。
拆分部首和笔画
《旄狄》的部首是犬(狗)音九(正式的部首名是『犬』,而不是『狗』,表示主音旄狄与犬有关),总笔画数为14。
来源
《旄狄》一词最早见于《楚辞·七谏》。在古代,汉族人民常以《旄狄》作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
繁体字
《旄狄》的繁体字是「旄狄」。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旄狄」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通常采用的写法是「旄」与「狄」的组合。
例句
1. 古代中国与旄狄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一直十分紧张。
2. 《史记》中记载了许多关于旄狄的历史事件。
组词
旄狄的相关组词有:旄狄族(máo dí zú)。
近义词
旄狄的近义词有:蛮夷(mán yí)、游牧民族(yóu mù mín zú)。
反义词
旄狄的反义词是:汉族(hàn zú)。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