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太行山的意思、太行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太行山的解释

在 山西高原 与 河北平原 间。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北起 拒马河 谷,南至 晋 豫 边境 黄河 沿岸。西缓东陡,受河流切割,多横谷,为东西交通孔道,古有“太行八陘”之称。 陈毅 《送沉张诸君赴延安》诗:“ 太行山 上辞残雪, 延安 城头望柳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太行山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山脉,其名称与地理特征在汉语词典及权威文献中有明确释义和记载,具体解析如下:


一、词源释义

“太行” 之名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古代亦作“大形”“五行山”。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太”意为极大、至高,“行”(háng)指山脉走向连绵成列,合称形容山脉“宏大而延绵不绝”的地貌特征 。此名称直观反映了山体磅礴壮观的形态。


二、地理特征

  1. 位置与范围

    太行山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约400公里,是华北平原与黄土高原的天然分界 。

  2. 地质与地貌

    属褶皱断块山,西侧陡峭、东侧和缓,多断层峡谷(如“太行八陉”),主峰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其岩石以石灰岩、片麻岩为主,经流水侵蚀形成嶂谷、峰丛等喀斯特地貌 。

  3. 生态资源

    山脉植被垂直分布显著,涵盖落叶林、针叶林及高山草甸,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庇护褐马鸡等珍稀物种 。


三、文化意涵

  1. 历史战略要地

    因关隘众多,自古为兵家必争之所。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称:“太行山险隘,为天下脊”,曹操《苦寒行》亦叹“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

  2. 文学象征

    在诗词中常喻指险阻与坚韧,如李白“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借山势抒写人生困境 。

  3. 神话与民俗

    民间传说中为“愚公移山”故事发生地(《列子·汤问》),象征人力胜天的精神,衍生出地方祭祀山神的传统习俗 。


四、现代价值

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太行山集峡谷(如壶关太行大峡谷)、溶洞(陵川黄围洞)、红色遗址(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于一体,兼具生态旅游与革命教育功能 。其水土保持作用对维护华北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权威参考资料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中国地名委员会·中国地名录》(测绘出版社)
  3. 《中国自然地理纲要》(科学出版社)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民政部编)
  5. 《全唐诗》李白诗注(中华书局)

(注:因部分文献无公开电子资源链接,此处标注出版物信息,读者可通过权威图书馆或学术平台检索原文。)

网络扩展解释

太行山是中国重要的地理标志和文化象征,其含义可从多个维度解析:

一、地理特征 太行山脉横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约400公里,是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也是中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标志。主峰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支脉五台山达3061米,形成断崖绝壁的壮丽景观,古人称其为"天下之脊"。

二、地质形成 约2.5亿年前的燕山运动塑造了太行山雏形,随后的喜马拉雅运动(约6500万年前)使其进一步抬升。山脉地层垂直分布显著,包含变质岩、石灰岩、煤层等六大地质层,记录着地球演变的史诗。

三、历史地位

  1. 文明摇篮: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磁山文化(约8000年前)在此发祥,见证中华文明起源。
  2. 战略要冲:战国时期"太行八陉"成为军事要道,抗日战争时期作为晋察冀根据地核心,是华北抗战的重要屏障。
  3. 文化意象:在《愚公移山》等典籍中象征坚韧精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等神话均诞生于此。

四、生态价值 作为华北平原生态屏障,阻挡西北寒流,孕育海河、滹沱河等水系,年降水量约534毫米,形成独特的森林草原过渡带。201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名称考源 "太"意为宏大,"行"指绵延的山系走向,古称五行山、王母山。其命名直接关联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四省称谓,印证"山河表里"的地理格局。

别人正在浏览...

般倕剥床及肤贬谪厕错崇聚楚虐出卒擣遒地脂动心怵目对牀番汉分蘖焚逸浮标夫君富骆嘎七马八股肱郡还欠鸿商富贾恢恢有余交卷骄黠截道齎恨急救站进水闸聚晤拘押所快谈螺髻梵志马道冒货耐酸陪送瓢箪七长八短惬意骑衡情和取求入览生米做成熟饭失俦十二时盘始孩视死如归鼠迹太阳炉袒谪陶然自得脱甲忘生舍死午门相齿纤丽下意识忻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