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土俗的意思、土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土俗的解释

(1) [local custom]∶地方风俗

(2) [vulgar]∶粗俗;不雅观

详细解释

(1).当地的习俗。《后汉书·窦融传》:“累世在 河西 ,知其土俗。” 唐 韩愈 《唐故检校尚书刘公墓志铭》:“再世宦北方,乐其土俗,遂著籍 太原 之 阳曲 。”《红楼梦》第十九回:“ 寳玉 问他几岁上京,路上见何景致, 扬州 有何古迹,土俗民情如何。” 清 黄遵宪 《<山歌>序》:“土俗好为歌,男女赠答,颇有《子夜》《读曲》遗意。”

(2).本地。《南史·孝义传下·滕昙恭》:“年五岁,母 杨氏 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

(3).指民间的、通俗的。 郭沫若 《走向人民文艺》:“留在下层的,成为了不足以登大雅之堂的土俗的东西。然而 中国 的一部分文艺发展史告诉我们,只有这种土俗的东西才是文艺的本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土俗"的汉语词典释义

"土俗"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既指地域性的风俗习惯,又含带民间质朴、未经雕饰的特征。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土"强调本土、地方属性,"俗"则指长期形成的社会风尚。其详细释义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1. 地方风俗

    指某一地区特有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形态,如《礼记·王制》中“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所述,强调地理环境对民俗的塑造作用。例如“闽南土俗”特指福建南部独特的节庆仪式与生活传统。

  2. 民间质朴性

    形容事物风格粗犷、贴近自然,与“雅致”相对。《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引申为“未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原始状态”,如“土俗艺术”指代根植于乡野的剪纸、泥塑等民间工艺。

  3. 文化批判视角

    部分语境中隐含贬义,用于批评不合时宜或缺乏文明开化的行为。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曾以“土俗之弊”指代某些封闭地区的陈旧陋习。

词源与演变

“土俗”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原为中性描述词,唐宋后逐渐衍生出雅俗对比的意味。当代语言使用中,该词更注重客观描述地域文化特征,学术研究常将其纳入民俗学与人类学分析框架。

权威引用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土俗”一词的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基本含义

  1. 地方风俗
    指特定地区的传统习俗与文化,尤其与乡土社会相关,涵盖日常生活、节日庆典、民间艺术等。例如《后汉书》提到“累世在河西,知其土俗”,清代黄遵宪在《山歌》序中也以“土俗”描述民间歌谣的传承。

  2. 粗俗或不雅
    在部分语境中,该词带有贬义,形容事物缺乏文雅。例如《红楼梦》中通过“土俗民情”对比地域文化差异,现代用法中也可指代通俗或市井风格。

二、扩展释义

三、文化意义

土俗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既反映地域特色,也承载历史记忆。例如老舍小说中通过“土俗器物”等比喻展现民俗风貌,而《二刻拍案惊奇》则以“土俗”解释地方称谓的由来。

四、用法示例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案例,可参考《后汉书》《南史》等文献,或查阅民俗学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哀凶闇夕北方人壁藏冰消雾散曹长曹洞斥黜充勇触机澹淡登祚鼎姓锭子杜嘿多宝塔碑发案非谓枫落浮麋辅养干货告论菇饭桂月含宏合仆鸿厖候台镬索江练吉臣节离京朝官精驴禽兽渴见悃愊无华酷用老婆撩虎须木镞内心起奸取进盛聘失婚石镞手刺束帛加琮恕贷叔姑黍臛说起风就是雨随口乱说帑藏韬弦逃隐瓦合武义鸮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