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孽芽 ”。亦作“孼牙”。祸端,灾祸的苗头。 唐 韩愈 《平淮西碑》:“至于 玄宗 ,受报收功,极炽而丰,物众地大,孽牙其间。 肃宗 、 代宗 , 德 祖 顺 考,以勤以容,大慝适去,稂莠不薅,相臣将臣,文恬武嬉,习熟见闻,以为当然。” 宋 岳珂 《经进百韵诗》:“永祐当临御,重熙极泰亨。物穷隍土復,地大孽牙萌。蠢尔戎真裔,违吾海上盟。” 明 刘基 《煌煌京洛行》:“用人混哲否,孽芽出萧墙。兄弟相啖食,同气成豺狼。” 明 唐顺之 《王御史毅斋诔》:“丙寅初元,是生孼牙,谁为其虺,忽焉为蛇。”
“孽牙”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其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和文献来源:
本义与引申义
原指灾祸的苗头或祸端,常见于唐宋诗文。例如:
异体字与变体
该词亦写作“孽芽”“孼牙”,三者含义相通,均强调“隐患初现”的状态。
部分现代辞书(如查字典)将其解释为“恶劣的牙齿”,比喻残忍凶恶的人或事物。例如:“形容行为恶劣者如毒蛇猛兽的獠牙”,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见直接例证,可能是现代引申义。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判断词义,若需深入分析古文案例,可参考《平淮西碑》等原文。
《孽牙》这个词源于汉语中的一个成语“孽根孽种”,意指某个人或物体身上所带有的邪恶或不祥之物。与“孽根孽种”类似,它强调了某种事物的带来的厄运和灾难。
《孽牙》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和“牙”,其中“⺼”是“肉”的意思,而“牙”是“牙齿”的意思。它由两个部首,一共有7个笔画。
《孽牙》一词在明代的小说《西游记》中第60回有出现。其中描述了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为了取得音律果而前往宝象国。他们经过一片密林时,遇到了一条长有孽牙的巨蟒。此巨蟒受到了观音菩萨的诅咒,成为了邪恶之物。
《孽牙》这个词的繁体字为“孽牙”。
在古时候,《孽牙》这个词的字形与现代稍有不同。它的字形是“毜”和“牙”,其中“毜”是“洗净肉”的意思,而“牙”则是“牙齿”的意思。
1. 这只野兽长有一口锋利的孽牙,极具威胁性。
2. 他的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孽牙般的邪恶意味。
孽根、孽种、孽障、孽债、孽缘、孽倻等。
罪牙、凶牙、魔牙。
善牙、吉牙、福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