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密集。绸,通“ 稠 ”。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崑涨缅旷,岛屿绸沓。”
“绸沓”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进行解释:
“绸沓”读作chóu tà,意为密集,其中“绸”通假“稠”。该词属于古代文学用语,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
最早见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的《山居赋》:“崑涨缅旷,岛屿绸沓”,意为山川水域辽阔,而岛屿分布密集。此句通过“绸沓”形容地理形态的紧凑与繁密。
“绸”在此处并非指丝绸,而是作为通假字,与“稠”同义,表示密集的状态。古汉语中此类通假现象较为常见,需结合语境理解。
目前“绸沓”仅出现在古籍或学术讨论中,日常交流已基本不用。如需表达类似含义,可使用现代词汇如“稠密”“密集”等替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通假字用法,可参考《山居赋》相关文献或权威词典。
绸沓是一个汉字词语,通常用来形容事物或人群的数量很多,密集而连续的意思。它是由绸和沓两个字组合而成,绸表示以丝织品为主要材料的织物,沓表示连续不断的状态。
绸的部首是纟(纟是“丝”的左上部分),它共有7个笔画。
沓的部首是水,它共有8个笔画。
绸沓一词起源于古代文学作品《楚辞·京行》:“车不若飞,马不若嘶。与其逐鹿,宁为文人,辟如城南绸食飧,馔如江北沓粮餍。”这里的绸食和沓粮用来形容奢华的盛宴和丰富的食物。
在繁体字中,绸沓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演变过程中,绸和沓的写法有所变化。比如在西汉时期的古文字形中,绸的写法为“綢”,而沓的写法为“荅”。随着时间的推移,至今沓的写法变为今天的样子,绸则保持了原来的形态。
1. 这个农村的小溪从山上流下来,一路上绸沓不绝。
2. 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大堆作业,让我们感到绸沓无比。
绸沓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成新词,如绸缎(以丝织品为材料的丝绸)、沓冈(连续叠起的山丘)、绸缪(精心编排策划)、冗沓(冗长而拖沓)等。
近义词:绵延、连绵、络绎不绝
反义词:稀疏、稀少、稀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