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gh moral principle] 操守和气概
行立有节概
亦作“节槩”。志节气概。《文选·左思<吴都赋>》:“士有陷坚之鋭,俗有节概之风。” 李周翰 注:“俗有志节梗慨之人。” 唐 高骈 《留别彰德军从事范校书》诗:“无金寄与白头亲,节概犹夸似古人。”《西游记》第七四回:“怎么长他的威智,兴他的节概,不肯倾心吐胆説他个来歷。” 郭沫若 《南冠草》第五幕:“你有好的母亲,好的姊妹,好的亲戚,好的师友,你的周围都是有节概、有教养的人。”
"节概"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书面语,形容人的品格和操守。其核心含义如下:
字面与核心含义:
具体内涵:
使用语境:
权威来源参考:
“节概”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根据词义和常见用法分析如下:
基本含义
“节”指气节、节操,表示人的品格操守;“概”指气概、度量。组合后“节概”多形容人刚正不阿、坚守原则的品格和坦荡的气度。例如古文中“行立有节概”即指品行刚直、气节凛然。
古文用例
唐代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中曾用“节概”评价人物:“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
现代用法
当代使用较少,偶见于文学或历史研究领域,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例如描述历史人物时,可能用“节概卓然”强调其坚守气节的风骨。
注意事项
该词易与“节概”(章节概要)混淆,但后者属于误用。若在文献中遇到,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
建议:若您有具体出处或语境,可进一步提供以辅助精准释义。
百足不僵备战比众不同仓狗常阳蒇事超等尺短寸长出戍得获地黄东嵎独然萼绿君放包袱烦辱趺足干嗌竿头直上诰词割骨疗亲宫靴驩咍嗢噱花甎祸福相依佳观见赆角先生假想敌解约畸民疾首蹙额军卒克隆筷笼子鬎鬁头里闬例句忙中有失鸣珂摩霄拟论女功潘子谱状浅笑湫室去本趋末驱骋如在散戏什长守滞説时迟,那时快缌服缩成一团谈次通莹卧车武艺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