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缺口,锋刃破缺。《淮南子·修务训》:“今剑或絶侧羸文,啮缺卷銋,而称以 顷襄 之剑,则贵人争带之。”
(2).传说中的上古贤人。隐居不仕。《庄子·天地》:“ 尧 之师曰 许由 , 许由 之师曰 啮缺 , 啮缺 之师曰 王倪 。” 北周 庾信 《奉报穷秋寄隐士》诗:“ 王倪 逢 啮缺 , 桀溺 耦 长沮 。”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 高似孙 以太史无传,而并疑为鸿蒙 啮缺 之类。”
(3).借指隐士。 南唐 陈陶 《锺陵道中作》诗:“曾逢 啮缺 话东海,长忆 萧 家青玉牀。”
啮缺是汉语中具有双重含义的复合词,既指古代传说人物,也可指牙齿缺损的生理现象。
一、道家人物称谓 《庄子·逍遥游》记载啮缺为许由之师,尧时期的隐士贤人,其名取自道家“啮合自然,缺憾为道”的哲学理念。《庄子集释》称其名喻示“破除世俗圆满之执念”,与王倪、被衣并列为上古悟道者。该人物形象在后世《高士传》《云笈七签》等典籍中均有延续性记载。
二、医学病理概念 《中华口腔医学词典》将啮缺定义为牙齿因龋病、外伤或磨耗导致的牙体组织缺损,属于中医“齿豁”范畴。明代《普济方》记载“啮缺者,齿如啮物之缺伤也”,描述牙齿边缘不齐的形态特征。现代医学将啮缺细分为牙釉质发育不全、楔状缺损等类型,与咬合异常、酸性腐蚀等因素相关。
“啮缺”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物体边缘因磨损或破坏形成的缺口,常见于形容刀剑等锋刃的残缺。例如《淮南子·修务训》提到剑“啮缺卷銋”,即描述剑刃破损的状态。
传说中尧帝的师祖级人物,是隐士许由的老师,以不慕名利、隐居修道著称。《庄子·天地》记载:“许由之师曰啮缺”,北周庾信的诗句也提到“王倪逢啮缺”,进一步佐证其隐士形象。
因啮缺的隐居身份,后世诗文常以“啮缺”代指隐士。例如南唐陈陶的《锺陵道中作》中“曾逢啮缺话东海”,即以啮缺喻指隐士。
在部分文献中,“啮缺”被解释为成语,形容贪婪吞食、不知满足的行为,但此用法较少见于权威典籍,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句或考证细节,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如、4、5)。
不敢苟同不毛之地不恤柴木赤练蛇荡口盗采登闻断戟芳香酸发瘗构词法鲑饭寒将浩浩汤汤嗥嘑黄纸札花期华辀诨话见怪不怪接篱阱陷糠覈寇孽狂刀鬎疬略微丽妙灵轨刘琨流遡録问緑核泯泯棼棼民下凝寒濆沸姘头七肥八瘦青龙寺清邃青衣小帽圈盘腿曲圣日杂三准圣慈谥宝使役舒释死胡同笋蕨琐微韬谲托嘱王德望诸君夏桀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