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孼龙”。1.传说能兴水为害、作恶造孽的龙。 宋 范成大 《吴船录》卷上:“相传 李太守 锁孼龙於 离堆 之下。”《清史稿·灾异志一》:“十一月, 西寧 西纳川 降孼龙,臭闻百里。”
(2).喻难以制服的人。《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为的是先收服了 十三妹 这条孽龙,使他得水安身。”
“孽龙”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神话传说中的恶龙
指兴水作乱、危害人间的龙,常被描述为作恶造孽的象征。例如《吴船录》记载李太守将孽龙锁于离堆之下,清代史书也提到西宁地区曾有孽龙降世引发异象。
比喻难以制服的人或事物
在文学作品中,常借“孽龙”暗喻桀骜不驯的人物。如《儿女英雄传》中,用“收服十三妹这条孽龙”形容驯服难以管束的角色。
二、词源与文献佐证
三、延伸应用
现代语境中,该词可用于形容破坏性极强的自然力量(如洪水)或顽固的社会问题,强调其难以控制的特性。
《孽龙》是一个汉语词语,其意思是指邪恶或罪孽深重的龙。在文学作品或传说中,孽龙通常代表邪恶的力量或恶劣的命运。
《孽龙》这个词可以拆分为“孑”和“龙”两个部分。
“孑”是表示一个人、物或情感的负面、独立或孤独的意思,它是一个独体字,拼音为"jié",在孔子说的《论语》中出现过。它的笔画数为3。
“龙”是一种中国传统神话生物,代表着权力、尊贵和强大的象征。它是一个复体字,拼音为"lóng",在中国文化中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的笔画数为5。
《孽龙》这个词的来源较为模糊,一般认为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或民间传说。繁体字“孽龍”用于繁体字书写的地方或华人社区,也有人使用繁体字书写来强调其古老和传统的意味。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孑字有多种变体形式,但核心形状始终保持在右下角的“亻”部分。而龙字则有较多的变化,但大多保持龙头、龙身、龙尾三个部分。
1. 他的行为邪恶至极,堪称一条孽龙。
2. 那部电影中的孽龙形象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在古代传说中,孽龙是一个祸害人间的可怕存在。
孽龙没有常见的组词形式,它一般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出现。
近义词:邪龙、恶龙、罪龙。
反义词:祥龙、善龙、仁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