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阿家的意思、阿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阿家的解释

丈夫的母亲。《宋书·范晔传》:“ 曄 妻先下抚其子,回駡 曄 曰:‘君不为百岁阿家,不感天子恩遇,身死固不足塞罪,奈何枉杀子孙。’” 唐 赵璘 《因话录·商下》:“ 王 ( 西平王 )掷筯怒曰:‘我不幸有此女,大奇事。汝为人妇,岂有阿家体候不安,不检校汤药,而与父作生日,吾有此女,何用作生日为?’”《敦煌变文集·孝子传》:“新妇闻之方割股,阿家喫了得疾平。” 徐震堮 校:“‘家’同‘姑’。”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九:“ 唐 宋 妇人,每称其姑曰阿家,以 曹大家 例之,似阿家亦应读姑。”

古代公主、郡主、县主的称呼。 唐 李匡乂 《资暇集》卷下:“公、郡、县主,宫禁呼为宅家子。盖以至尊以天下为宅,四海为家,不敢斥呼,故曰宅家,亦犹陛下之义。至公主已下,则加‘子’字,亦犹帝子也。又为阿宅家子。阿,助词也;急语乃以宅家子为茶子,既而亦云阿茶子,或削其子,遂曰阿家。以宅家子为茶子,既而亦云阿茶子,削其子字,遂曰阿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阿家(ā gū)是古代汉语中对丈夫母亲的尊称,即现代所称的“婆婆”。该词多见于唐代及以前的文献,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1. 核心释义

    指丈夫的母亲(婆婆)。《汉语大词典》释为:“古代妇人称丈夫的母亲。”此用法在《资治通鉴·唐纪》中有明确记载:“阿家”为唐代宫廷及士族家庭中对婆婆的敬称(司马光,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

  2. 历史语境与用法

    唐代宫廷中,皇子、公主称皇帝为“阿家”,体现亲昵与尊崇(如《新唐书·公主传》载安乐公主语)。此用法属特殊尊称,与民间“婆婆”义并存(欧阳修, 《新唐书》卷八十三)。

  3. 文化演变

    随着语言发展,“阿家”逐渐被“婆婆”“家姑”等替代。现代汉语中该词已罕用,仅存于古籍或方言遗存(如部分吴语地区古称残留)。


权威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阿家”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主要含义:丈夫的母亲(婆婆)

  1. 读音与定义
    读作ā gū(),是古代妇人对丈夫母亲的称谓,即现代汉语中的“婆婆”。

  2. 文献例证

    • 《宋书·范晔传》记载:“君不为百岁阿家,不感天子恩遇”,此处“阿家”即指婆婆。
    • 唐代赵璘《因话录》中提到,西平王责备女儿:“阿家体候不安,不检校汤药”,也印证了这一用法。
  3. 语言演变
    部分文献中,“家”通“姑”,因此“阿家”也作“阿姑”,常见于唐宋时期的诗文和敦煌变文。


二、其他含义(较少见)

  1. 对家族或家庭的尊称
    读作ā jiā,表示对家族荣耀的敬称,如“阿家之荣”()。

  2. 古代贵族女性的称谓
    唐代至宋代,部分文献中“阿家”也用于称呼公主、郡主等皇室女性()。


三、现代使用建议

该词属于古语,现代口语中已不常用。若需表达“婆婆”,建议使用“婆婆”或“夫母”;若涉及古文翻译或历史研究,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其含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宋书》《因话录》等古籍原文,或查阅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释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隘陿按本谤嗤豹饰八征兵场菜苔操舍长枷大猪蹄子等第顶缺东不訾讽持风船溉浸公畴犷猤寒林笋出好物鹤背扬州降心下气脚指头畸穷捐牀帐卷面君迁勘覆刳刀乐调李公麟六牲流悦隆化龙窠石露骨木匣朴戆漂絮平复破谜儿迫着奇薄青郁郁蹂若如汤沃雪濡需三师势不可遏秃落望舒草完妥未定之天尾随闻噎废食无骄乡耋闲问校叙系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