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刀螂的意思、刀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刀螂的解释

即螳螂。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一·螳螂桑螵蛸》:“蟷螂,两臂如斧,当辙不避,故得‘当郎’之名,俗呼为刀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刀螂是汉语中对"螳螂"的方言称谓,主要通行于中国北方地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该词由"刀"和"螂"两个语素构成:"刀"取象于螳螂前足形似镰刀的特征,"螂"作为名词后缀表示昆虫类别。词条标注为名词,读音为dāoláng(ㄉㄠ ㄌㄤˊ)。

在语义层面,刀螂特指螳螂目(Mantodea)昆虫,其特征包含:三角形头部可180度转动,前胸细长,前足呈镰刀状具捕猎功能,体色多为绿色或褐色。《汉语方言大词典》记载,该称谓在河北、山东、东北等地方言中保存完整,常出现于民间俗语,如"刀螂扑蝉——黄雀在后"等谚语。

从词源演变考察,《尔雅·释虫》已记载"螳螂"为正式称谓,郭璞注云:"有斧虫,江东呼为石螂"。《北京土语辞典》证实,清代京腔已普遍使用"刀螂"替代书面语"螳螂",这种语言现象属于方言词汇对古汉语单音节词的复音化改造。

现代生物学著作中,刀螂指代包括中华大刀螳(Tenodera sinensis)、广斧螳(Hierodula patellifera)等在内的2000余种螳螂科昆虫。其捕食习性被《中华成语大辞典》引申为"螳臂当车"的典故,比喻不自量力的行为。

网络扩展解释

“刀螂”是“螳螂”的俗称,属于昆虫纲螳螂目,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1. 基本定义
    刀螂即螳螂,因其前肢形似大刀而得名。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蟷螂,两臂如斧,当辙不避,故得‘当郎’之名,俗呼为刀螂。”

  2. 形态特征
    螳螂体型较大,前胸细长,前足为捕捉足(形似镰刀),头部呈三角形,可灵活转动。常见种类如中华大刀螳,体长可达8厘米,体色多为绿色或褐色,具保护色。

  3. 生态习性
    螳螂为肉食性昆虫,以捕食害虫(如蚜虫、飞蛾)为主,是农业益虫。其捕猎时静待猎物靠近,以极快速度用“大刀”夹击,被称为“伏击型猎手”。

延伸信息

示例用法

总结来说,“刀螂”是螳螂的俗称,因形态和捕食特征得名,兼具生态价值与文化意象。

别人正在浏览...

白苏把絶熛至别情弊帷不弃博学多闻超世赪肩陈鲤庭耻恚初元丹辉打水不浑打团灯烬德政碑掉揽番石榴覆前戒后共心鼓鬐合表宦要火轮三昧检戒检坐进送极相思绝路逢生均沾徕服蛎蛤琳琅满目渌杯蒙尘明强牧守粘菌胬肉配角穷忽全用如同瘆得慌生识实志受记肆宅祧庙铁券丹书罤筌屠溃吐咬威刑无何有乡物换星移下辣手献旗小都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