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螳螂。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一·螳螂桑螵蛸》:“蟷螂,两臂如斧,当辙不避,故得‘当郎’之名,俗呼为刀螂。”
“刀螂”是“螳螂”的俗称,属于昆虫纲螳螂目,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刀螂即螳螂,因其前肢形似大刀而得名。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蟷螂,两臂如斧,当辙不避,故得‘当郎’之名,俗呼为刀螂。”
形态特征
螳螂体型较大,前胸细长,前足为捕捉足(形似镰刀),头部呈三角形,可灵活转动。常见种类如中华大刀螳,体长可达8厘米,体色多为绿色或褐色,具保护色。
生态习性
螳螂为肉食性昆虫,以捕食害虫(如蚜虫、飞蛾)为主,是农业益虫。其捕猎时静待猎物靠近,以极快速度用“大刀”夹击,被称为“伏击型猎手”。
总结来说,“刀螂”是螳螂的俗称,因形态和捕食特征得名,兼具生态价值与文化意象。
《刀螂》是一个中国古代汉字,它的意思是“螳螂”。螳螂是一种昆虫,身体修长,有锯齿状的前肢,常常伸出来抓住猎物。
《刀螂》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刀”和“虫”。其中,“刀”是一种器具,用来劈割物体,“虫”代表昆虫类生物。根据笔画,可以分成9画。
《刀螂》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可以追溯到《说文解字》这本字典。在繁体中,该字的写法为「螳螂」,与简体字写法基本相同。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刀」的形状更为复杂,有时候会包含刀刃和刀柄两部分。而「虫」的写法也有多种变体,常常用一条曲线表示。
1. 他们像螳螂一样准备捕捉猎物。
2. 她的手势像刀螂一样敏捷。
刀具、虫子、螳螂、螂蛇、刀刃等。
近义词:螳螂、武僧、剑客。
反义词:蜘蛛、蝴蝶、蚂蚁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