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随意取用某一韵做诗,与“限韵”相对。 清 李渔 《奈何天·逼嫁》:“拈韵做来的诗,不足取信,教他限个韵来。”
(2).指韵律。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 寇湄 ﹞能度曲,善画兰,粗知拈韵,能吟诗。”
“拈韵”是古典诗词创作中的术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随意取韵作诗
指诗人创作时不预先设定韵脚,而是随意选择某一韵部来作诗,与严格规定用韵的“限韵”相对。例如清代李渔在戏剧《奈何天·逼嫁》中提到:“拈韵做来的诗,不足取信,教他限个韵来”,说明“拈韵”常用于非正式场合,更注重创作的自由性。
泛指诗歌的韵律
清代余怀在《板桥杂记·丽品》中评价寇湄“粗知拈韵,能吟诗”,此处的“拈韵”即指对诗歌韵律的掌握能力,强调诗人需通晓音韵规则。
拓展补充:
建议结合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进一步查阅古籍用例。
《拈韵》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将韵律和音调娓娓道来,通常用于描述诗词曲调的美妙和优雅。
《拈韵》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其中“拈”是一个独立的部首,读音为“niān”,表示用手指轻轻触摸、抓取的动作;“韵”是另一个独立的部首,读音为“yùn”,表示音韵、声调。
根据笔画计算,这个词总共包含8个笔画。
《拈韵》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最早出自《南齐书·王融传》,其意指抚弄音律,发挥音律的美妙之处。
《拈韵》的繁体字为「拈韻」。
在古代,「拈」的写法稍有不同,它是由手旁和念构组成的,可以将手旁拆解为“扌”,表示手的动作,念构为“丿”,表示音,拼音为“niān”。「韵」的字形与现代没有大的差别,拼音为“yùn”。
1. 他的诗歌中拈韵的优雅让人陶醉其中。
2. 作曲家在这首乐曲中巧妙地拈韵,传达了一种宁静与舒缓的氛围。
拈读(niān dú)
拈花惹草(niān huā rě cǎo)
韵文(yùn wén)
韵味(yùn wèi)
抚韵(fǔ yùn)
品味(pǐn wèi)
音律(yīn lǜ)
失韵(shī yùn)
韵味缺失(yùn wèi quē shī)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