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随意取用某一韵做诗,与“限韵”相对。 清 李渔 《奈何天·逼嫁》:“拈韵做来的诗,不足取信,教他限个韵来。”
(2).指韵律。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 寇湄 ﹞能度曲,善画兰,粗知拈韵,能吟诗。”
拈韵是汉语古典文学中的专业术语,指诗人在创作时根据规则选取韵部或韵脚的行为。该词由两个核心语素构成:
词义拆分解析
"拈"本义为用手指夹取,《说文解字》释作"持也",在诗词创作语境中特指对韵字的挑选动作,如清代李渔《闲情偶寄》载"拈韵赋诗,须择天然好韵"(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韵"指诗词中的声韵系统,《文心雕龙》强调"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包含韵部划分与押韵规则。
文学创作应用
《钦定词谱》记载的"拈韵"包含两种范式:其一为限定韵部创作,如科举试帖诗指定《平水韵》某部;其二为随机抽韵,文人雅集常以抓阄方式确定用韵(来源:汉典网。宋代严羽《沧浪诗话》特别指出"和韵最害人诗,古人酬唱不次韵",反映古代对自由拈韵的推崇。
相关术语体系
"拈韵"与"限韵""步韵"构成诗词韵律学三级概念:限韵指预先规定韵部,步韵要求完全复用原诗韵字,而拈韵则保留选韵自主性。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详述三者区别,强调拈韵最能体现诗人机杼(来源:教育部《异体字字典》。
“拈韵”是古典诗词创作中的术语,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随意取韵作诗
指诗人创作时不预先设定韵脚,而是随意选择某一韵部来作诗,与严格规定用韵的“限韵”相对。例如清代李渔在戏剧《奈何天·逼嫁》中提到:“拈韵做来的诗,不足取信,教他限个韵来”,说明“拈韵”常用于非正式场合,更注重创作的自由性。
泛指诗歌的韵律
清代余怀在《板桥杂记·丽品》中评价寇湄“粗知拈韵,能吟诗”,此处的“拈韵”即指对诗歌韵律的掌握能力,强调诗人需通晓音韵规则。
拓展补充:
建议结合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进一步查阅古籍用例。
绷席惨礉杈儿长歌当哭长檄嘲讴诚意辞餐岛洞刀榼凋萎斗引番次抚摩刚巨光感应毫无疑义伙友监谤谏郎积葛嶜岑镜凈精髓敬贤爱士窘匮计上心来絶壁雷开六根清浄乱人耳目骂山门门目内帛颇牧签题倾诡穷陋器资戎旃三鳝散文散形生食双重霜灾水米讼屈素地酥油花苔藓鶗鴃吞鸟唯复违诡无舌暹罗闲树衔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