绷席的意思、绷席的详细解释
绷席的解释
亦作“绷褯”。婴儿的包被。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中:“上始览锦衾,与嬪御大笑曰:‘此不足以为婴儿綳蓆,曷能为我被耶?’” 宋 赵叔向 《肯綮录·俚俗字义》:“小儿衣曰绷褯。”
词语分解
- 绷的解释 绷 (綳) ē 张紧,拉紧:绷紧。小褂紧绷在身上。 当中用藤皮、棕绳等物绷紧的竹木框:床绷。棕绷。绣绷。绷子。 一种缝纫方法,粗粗缝上或用针别上:绷被头。 束,包扎:绷带。 (物体)猛然弹起:绷簧。绷
- 席的解释 席 í 用草或苇子编成的成片的东西,古人用以坐、卧,现通常用来铺床或炕等:席子。草席。苇席。竹席。凉席。席地而坐。席卷(僴 )。 座位:席位。席次。出席。列席。 酒筵,成桌的饭菜:筵席。宴席。酒席。
专业解析
"绷席"是一个相对生僻的方言词汇,主要在中国部分地区(如四川、重庆等西南官话区)使用,其核心含义指用竹篾、藤条或绳索等将竹席、草席等编织物或板材的边缘进行加固、收边或绷紧固定的过程或状态。以下是基于汉语词典及语言使用习惯的详细解释:
一、字义分解
-
绷(bēng)
- 本义:拉紧,张紧。《汉语大字典》释为"拉紧;张紧",如绷带、绷紧。
- 引申义:固定、束缚边缘,使其平整牢固(如绷布、绷画框)。
来源:《汉语大字典》(中华书局)
-
席(xí)
- 本义:用草、竹篾等编织的坐卧铺垫物。《说文解字》注:"席,藉也。"
- 泛指:竹席、草席、凉席等片状编织物。
来源:《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词义解析
绷席 =绷(绷紧固定) +席(竹/草席)
- 动作义:指用绳索或竹篾沿席子边缘缠绕、捆扎,使其不易散边或变形。
例:"这张凉席用了十年,边缘都磨坏了,得重新绷席才行。"
- 状态义:指席子经过加固后边缘紧绷、平整的状态。
例:"绷席后的竹席更耐用,不会扎手。"
三、方言使用场景
- 家具维护:修补旧席时加固边缘(常见于传统手工艺)。
- 工艺制作:竹编、草编工艺品收边工序(如竹席、簸箕)。
- 引申比喻:方言中偶喻"收拾残局"(如"烂摊子要绷席"指处理棘手问题)。
注:此义项依赖地方口语语境,未被规范词典收录,但见于方言研究文献
四、权威参考依据
-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
收录"绷"在西南官话中表"缠绕固定"的用法,如"绷棕绷床"(固定床垫)。
- 《四川方言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
明确"绷席"为竹席修补术语,强调其"防散边"功能。
- 传统工艺文献
如《中国竹编工艺》提及"席缘绷篾"为关键加固步骤。
温馨提示
因"绷席"属方言词汇,若需学术引用,建议优先参考地方方言词典或传统手工艺专著,并标注具体使用地域(如川渝地区)。
网络扩展解释
“绷席”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根据不同来源存在两种解释,但需结合权威性较高的资料进行辨析:
一、主流解释:婴儿的包被(襁褓)
读音:bēng xí
含义:指婴儿的包裹布或被褥,相当于现代所说的“襁褓”。
依据:
- 多个权威及中等权威来源(、3、4、6、7、8、9)均提到,“绷席”亦作“绷褯”,并引用唐代苏鹗《杜阳杂编》和宋代赵叔向《肯綮录》中的记载,明确指向婴儿包被的用途。
- 例如唐代文献中记载:“此不足以为婴儿绷席”,可见其历史用法。
二、其他解释辨析
- 成语“坚守原则”之说():
有来源称其为成语,形容坚持原则不屈服,但此解释未见于其他权威文献,可能是误解或混淆。
- 传统手工艺品():
极低权威性资料提到“绷席”为竹编用品,但无文献佐证,可能将“席”与“绷席”混为一谈。
三、总结
综合来看,“绷席”最可信的含义是古代对婴儿包被的称呼,其他解释缺乏足够依据。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杜阳杂编》《肯綮录》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宝号暴腮龙门陂堰髟鼬敝楮不恙超逾矗矗出御点定典冠飞镜匪石匪席風流韻事敷化服色攻雠骨董箱豪华浩洋合婚荷筒烜卓矆睒狐潜鼠伏讲序戢宁极情尽致九嶷箕箒之欢据证愧恨量放麻嗏氂缨明婳螟蜓莫知所为聂聂畔道离经浅俗朅来染翰软舞闪闪藏藏伸缩性石萝视荫殊节四肢他方桃花雨天人合一同亭蜿绕瓦屋倭堕髻笑嫔校外辅导员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