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诚意的意思、诚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诚意的解释

[sincerity;good faith] 诚恳的心意;使其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也不自欺

没有诚意

详细解释

(1).使心志真诚。语出《礼记·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唐 韩愈 《原道》:“然则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八:“先生教人,自致知至於知止,诚意至於平天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大学扼要在诚意,诚意扼要在慎独。”

(2).心意真诚。《太平广记》卷一九六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贾人妻》:“因诚意与言,气甚相得。”

(3).指真诚的心意。 宋 范仲淹 《答赵元昊书》:“正月日具位某,谨脩诚意,奉书於 夏国 大王。” 明 叶盛 《水东日记·沉简庵词翰品行》:“先生端厚谨恪,好奬借后进,皆出诚意,而取与则甚严。”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一章:“但是敌人对谈判并无诚意,仍继续加强准备,补充兵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诚意”的汉语词典释义与解析

一、基本释义

“诚意”指发自内心的真实意愿和态度,强调态度真挚、毫无虚伪。

  1. 主观态度:真心实意,不掺杂欺骗或敷衍。例如:“他带着诚意来谈判。”
  2. 行为体现:通过实际行动表达真心,如“用实际行动展现诚意”。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二、字源与结构解析

三、文化内涵与哲学关联

儒家思想中,“诚意”是修身核心。《大学》提出“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指通过净化意念达到道德自觉。朱熹注解:“诚,实也;意者,心之所发也。”

来源:《礼记·大学》,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

四、现代用法示例

  1. 社交场景:如“诚意道歉”“合作诚意”;
  2. 法律经济:如“诚意金”(表达交易意愿的保证金);
  3. 文学表达:形容真挚情感,如“字里行间充满诚意”。

权威引用参考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官网图书介绍
  2.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古籍库
  3.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中国哲学电子书计划

(注:链接均指向出版社官方页面或权威古籍数据库,内容可验证。)

网络扩展解释

“诚意”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éng yì,其核心含义是诚恳的心意,强调意念发自内心的真诚,既不欺骗他人,也不自我欺骗。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词义核心
    指真诚的态度或心意,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交往时表里如一、毫无虚伪的态度。例如:“谈判需要双方都拿出诚意。”
  2. 哲学内涵
    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提出“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强调“诚意”是修身的前提,需通过内在真诚达到外在行为的端正。

二、引证与文化背景

  1. 经典出处

    • 《礼记·大学》将“诚意”列为儒家“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之一,认为它是道德修养的关键步骤。
    • 唐代韩愈在《原道》中进一步阐释:“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说明真诚的意念是有所作为的基础。
  2. 历史用例

    • 宋代范仲淹在书信中以“谨脩诚意”表达外交辞令中的郑重态度。
    • 明代文献记载“诚意”用于描述待人接物的真挚。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四、应用场景

  1. 人际交往
    如“他诚意道歉,最终获得了原谅”。
  2. 正式文书
    古代常用于书信或外交场合,如“修书以示诚意”。

“诚意”不仅体现个人品德,也是儒家思想中修身的重要环节。其核心在于内外一致的真挚态度,既适用于日常交往,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览...

懊咿本立辩智禀秀博塞晨炊辞托道烦恼递递递角动气惇敏发酒疯高悬秦镜拱顶乖硋关吏贵骄过去时含风鲊桁杨合不来纥豆陵婚书绛县老人尖嘴薄舌脚店金荷斤斤计较粒选荦荦大者律己满品面斥能群镊肆泥蟠旁尊前街后巷罄家倾仰群贤毕至三师七证色叫禅变申祷耸人听闻太仓唐宋八大家文钞陶匠铁拨童齿委勘蜗牛庐五笔桥无遗象蛇相悬先号后庆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