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调查户口、财物。《周礼·地官·党正》:“以岁时涖校比。”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校比,族师职所谓以时属民,而校登其族之夫家众寡,辨其贵贱老幼废疾可任者,及其六畜车輦,如今小案比。”《北史·韩麒麟传》:“往年校比户贯,租税轻少。臣所统 齐州 ,租粟纔可给俸。”
(2).考核评定。《三国志·魏志·王昶传》:“ 昶 以为 唐 虞 虽有黜陟之文,而考课之法不垂。 周 制冢宰之职,大计羣吏之治而诛赏,又无校比之制。”
“校比”是一个多义词语,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和现代用法区分:
调查户口与财物
源自《周礼·地官·党正》记载的“以岁时涖校比”,指古代官府定期核查户籍、统计人口及财产,类似现代的户籍管理。例如《北史》提到“校比户贯,租税轻少”,即通过户口核查调整税收。
考核评定
用于官员政绩或事务的审核,如《三国志》中提及“无校比之制”,强调对官吏工作的系统性评估。
建议结合具体文本判断词义,避免混淆古今用法。
校比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比较或者对照。它由“校”、“比”两个字组成,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些事物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特点、差异或者相似之处。
校比的拆分部首是“木”和“比”,其中“木”是整个字的部首。“校”的笔画数为木(4画)+交(6画)=10画,“比”的笔画数为比(4画)。
校比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字,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在繁体字中,“校”、“比”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校比的古代写法中,“校”字的上部是“木”,下部是“交”,而“比”字上下结构基本相同。
1. 通过校比各种数据,我们可以找出产品的优势和劣势。
2. 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可以进行校比,看看他们之间有何相似之处。
组词:比较、对照、对比、相比、相对。
近义词:较量、比武、比赛、对照。
反义词:相同、一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