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纳粟的意思、纳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纳粟的解释

(1).古代富人捐粟以取得官爵或赎罪。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纳粟拜爵》:“ 秦始皇 四年,令民纳粟千石拜爵一级。按此即 晁错 之所祖效,非 错 剏意也。”按,《史记·秦始皇本纪》:“四年……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内,“ 纳 ”的古字。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卖爵》:“买官曰纳粟。”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这是条青6*6*路,早着鞭,不似那纳粟求官的资格浅。”

(2). 明 清 两代富家子弟捐纳财货进国子监为监生,可直接参加省城、京都的考试,称纳粟。《明史·选举志一》:“例监始於 景泰 元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目今兵兴之际,粮餉未充,暂开纳粟入监之例。”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纳粟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纳粟”是中国古代与选官、教育制度相关的术语,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一、捐粟换取官爵或赎罪(秦汉至宋元时期)

  1. 起源与实施
    最早可追溯至秦代,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推行“百姓内(纳)粟千石,拜爵一级”政策。汉代晁错进一步推广,允许民众通过缴纳粮食获得爵位或减免刑罚,成为后世类似制度的范本。

  2. 社会影响
    这一制度既为朝廷解决粮草短缺问题,也为富人提供了晋升途径,但长期实施导致官职商品化,加剧社会阶层固化。


二、捐财入国子监(明清时期)

  1. 制度演变
    明清时期,“纳粟”演变为向朝廷捐纳财货(后改为银两),以获得国子监监生资格。例如,明代景泰元年(1450年)因边患财政紧张,首次开放“纳粟入监”。通过此途径成为监生者,可直接参与省城、京城的科举考试,无需通过地方选拔。

  2. 争议与弊端
    虽缓解了财政压力,却冲击了科举公平性。清代小说《警世通言》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情节提到“纳粟入监”,侧面反映了这一制度在民间的普及与负面影响。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案例或文学引用,可查阅《史记》《明史》及《警世通言》等原始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纳粟

纳粟,是一个汉字词语,汉字拆分部首为纟和米,总共有10个笔画。该词来源于《诗经·秦风·蒹葭》一首诗,是指收获庄稼的意思。

在繁体字中,纳粟的写法为「納粟」。

古时候的汉字书写中,纳粟的常见写法还有「捺谡」、「那谡」、「汝」等。

以下是关于纳粟的一些例句:

  1. 夷狄之有粢盛也,维糺累之,万斯可纳粟哉!(《尚书·周书·鲁公偃之命》)
  2. 纳粟惟劝盗,织帛专官吏。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3. 奄有淫女,悦善歌者,享身修辞。纳粟归馔豚干。(《易·巽卦·象辞》)

关于纳粟的组词,可以有纳谏、纳禄、纳妾等。

纳粟的近义词包括纳谏、纳禄、纳妾等,反义词则没有明确的对应词。

以上是关于纳粟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的介绍。

别人正在浏览...

阿辟拜辱半开门儿昌阳丹掖动微儿竖珪珇毫无疑义呴偷健决角端弓骄固浇洒假葬讥嘲嗟重九旋偈文涓滴成河峻挺口剗口赋宽借两事家栗木鳞伤流恋箩担骂娘马蒁面誉背毁名花难任槷刖赔钱婆欢喜仆僮栖诚熔断绒头绳散兵游勇三曹三等散手仗觞宾善书砂盐深房势霎适要适野谋水堂素飈螳斧腾驹退毛汙壑瞎火啸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