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纳粟的意思、纳粟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纳粟的解释

(1).古代富人捐粟以取得官爵或赎罪。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纳粟拜爵》:“ 秦始皇 四年,令民纳粟千石拜爵一级。按此即 晁错 之所祖效,非 错 剏意也。”按,《史记·秦始皇本纪》:“四年……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内,“ 纳 ”的古字。 宋 胡继宗 《书言故事·卖爵》:“买官曰纳粟。”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这是条青6*6*路,早着鞭,不似那纳粟求官的资格浅。”

(2). 明 清 两代富家子弟捐纳财货进国子监为监生,可直接参加省城、京都的考试,称纳粟。《明史·选举志一》:“例监始於 景泰 元年,以边事孔棘,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目今兵兴之际,粮餉未充,暂开纳粟入监之例。”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纳粟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纳粟是汉语历史词汇,原指古代百姓向官府缴纳粮食以履行赋税义务,后衍生出通过捐粮换取功名或免除刑罚的特殊制度。该词在明清文献中使用频率较高,反映了古代社会经济结构与政治制度的关联性。

一、核心词义解析

  1. 赋税范畴:《汉语大词典》定义为"缴纳粟米",特指以实物形式完成田赋缴纳。《中国历史大辞典》补充其具有"抵充徭役"的功能,明代黄册制度中允许农户以粮代役。

  2. 捐纳制度: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景泰年间正式确立"纳粟监生"制度,生员捐米八百石可入国子监。清代《户部则例》规定灾荒时期,民众纳粟三百石可获"义民"称号并免除杂役。

二、制度演变脉络 《中国经济通史》指出该制度始于汉代"入粟拜爵",宋代发展为系统的"进纳授官"体系,至明清形成完备的捐纳章程。制度执行中实际折算标准存在地域差异,如嘉靖年间河南地区每石粟折银三钱,而山西折银达五钱。

三、社会影响评述 《中国社会史纲》分析该制度虽在短期内增加财政收入,但长期导致官僚体系臃肿。典型例证为成化二十年(1484年)全国通过纳粟入仕者达三千七百人,占当年官吏增补总数的43%。

网络扩展解释

“纳粟”是中国古代与选官、教育制度相关的术语,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一、捐粟换取官爵或赎罪(秦汉至宋元时期)

  1. 起源与实施
    最早可追溯至秦代,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四年(公元前243年)推行“百姓内(纳)粟千石,拜爵一级”政策。汉代晁错进一步推广,允许民众通过缴纳粮食获得爵位或减免刑罚,成为后世类似制度的范本。

  2. 社会影响
    这一制度既为朝廷解决粮草短缺问题,也为富人提供了晋升途径,但长期实施导致官职商品化,加剧社会阶层固化。


二、捐财入国子监(明清时期)

  1. 制度演变
    明清时期,“纳粟”演变为向朝廷捐纳财货(后改为银两),以获得国子监监生资格。例如,明代景泰元年(1450年)因边患财政紧张,首次开放“纳粟入监”。通过此途径成为监生者,可直接参与省城、京城的科举考试,无需通过地方选拔。

  2. 争议与弊端
    虽缓解了财政压力,却冲击了科举公平性。清代小说《警世通言》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情节提到“纳粟入监”,侧面反映了这一制度在民间的普及与负面影响。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案例或文学引用,可查阅《史记》《明史》及《警世通言》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艾缗百谏图伴驾倍切剗祓怆惶幡华肥羜讽劝枸骨狗头上生角官税孤蒙好评黑潦呴沫画绝祸中有福蛟螈介卿杰竦劲草惊怵景序具狱匡时劳动教养疗养所陵火陆弟洛京捋须钱杧果美姐冥瞽名过其实明勑明笇驽顿排骨瞥面前奏清癯蚑行喘息溶化肉馅软亸沙滩排球身不由己石璞始终不易水淫鼠溪四时主炭田凸版慰结鹜外显谥西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