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艾绶。《古文苑·张衡<绶笥铭>》:“皇用我赐,俾作帝臣,服其令服,鸞封艾緡。” 章樵 注:“艾緡谓盭草染丝緑色以为綬,所谓青緺,二千石綬也。”参见“ 艾綬 ”。
关于“艾缗”的词义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艾缗”是古代官员佩戴的一种绿色丝质绶带(即“艾绶”),用于象征身份等级。其名称来源于染色材料“盭草”(一种可提取绿色的植物),专指俸禄为二千石级别官员的服饰标识。
文献引证
出自汉代张衡《绶笥铭》:“皇用我赐,俾作帝臣,服其令服,鸞封艾緡。”章樵注释称:“艾緡谓盭草染丝緑色以为綬,所谓青緺,二千石綬也。”
相关延伸
关联成语
与“艾”相关的成语包括“兰艾难分”(喻善恶难辨)、“方滋未艾”(形容事物发展态势)等,但需注意这些成语中的“艾”多取“停止”或“植物”义,与“艾缗”无直接关联。
提示:以上解释综合了网络释义,但因来源权威性较低,建议进一步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古代汉语词典》等专业辞书验证。
《艾缗》是一个中文词语,其含义是指以艺术形式表达情感、思想或观点的作品。它可以是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绘画作品,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
《艾缗》这个词的两个部首分别是「艹」和「缶」。其中「艹」是表示植物的部首,「缶」是表示陶瓷的部首。
根据汉字的基本笔画数目,「艾缗」这个词总共有11个笔画。具体的写法是:「艹」字头的3个笔画,「缶」字体的8个笔画。
《艾缗》一词的词源并不明确。它可能是一个创新词语,用于描述当代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
由于《艾缗》是一个创新词语,所以没有繁体字形式。
由于《艾缗》是一个创新词语,所以在古代并没有对应的汉字写法。
1. 他的《艾缗》展示了他对人生的独特思考。
2. 这幅《艾缗》通过色彩和线条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由于《艾缗》是一个创新词语,目前没有与之相关的组词、近义词或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