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囊中书札。 唐 杜牧 《送沉处士赴苏州李中丞招》诗:“悬弓三百斤,囊书数万纸。”
(2).以袋盛书。 唐 李山甫 《赴举别所知》诗:“腰剑囊书出户迟,壮心奇命两相疑。”
(3).犹囊封,封事。 宋 司马光 《与范景仁书》:“自夏及秋,囊书三上,皆杳然若投沙砾於沧海之中,莫有知其所之者。”
“囊书”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延伸比喻义
据《史记·李斯列传》典故,“囊书”被引申为博学多才之人。故事中李斯以“囊中之书,无所不备”自喻学识渊博()。不过此用法在历代文献中较为少见,更多见于现代词典的成语释义。
文学与历史用例
唐代诗词中常用“囊书”表达文人治学或仕途奔波的状态,如杜牧、李山甫的诗句均以“囊书”体现对学识的重视(、)。
提示:以上解释综合了权威词典(如汉典)和文学典籍的用法,需注意“博学者”的比喻义多见于现代解读,而古代文献中多用于字面含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史记》原文或唐代诗文注疏。
囊书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那些可以随身携带并阅读的书籍。这种书籍通常是纸质的,可以折叠或滚动起来,容易放入囊中携带。
囊书的拆分部首是囗,部首解释为“囗字头部分”,表示与早期与篦等物相关的意义。囊书的总笔画数为12画。
囊书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齐民要术》这本书中,书中有“背囊书习少年”之句。繁体字为「囊書」。
在古代,囊书的汉字写法并不完全与现代相同。如《康熙字典》中只收录了“囊”字,所以古代的写法应为“囊书”。
1. 他每天都背着囊书上学。
2. 这些囊书可以轻松地放入口袋中。
囊书可以与其他词汇组合成新的词语:
1. 囊中之书:指头脑中所知识的总和。
2. 囊中羞涩:指知识贫乏,不愿意展示自己的见识。
囊书的近义词包括:著录、著作、书籍。
囊书的反义词包括:口述文学、口碑传播、传统故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