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契丹語。相當于漢語的“行在”。 遼 主的行營。 宋 龐元英 《文昌雜錄》卷六:“北人謂住坐處曰捺鉢……是 契丹 家語,猶言行在也。” 宋 王易 《重編燕北錄》:“所謂捺鉢者,戎主所至處也。”《遼史·營衛志中》:“ 遼國 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嵗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鉢。”《遼詩紀事·懿德皇後》引《回心院》詩注:“君臣尚獵,故有四時捺鉢。”
“捺鉢”是契丹語中的詞彙,原意為“行在”,即帝王出行時的居所或臨時駐紮地,特指遼代君主在不同季節遷移的行營。以下是詳細解釋:
含義與背景
根據宋代文獻記載(如龐元英《文昌雜錄》),遼國君主因遊牧習俗,會“秋冬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資源遷移行營,這種移動的居所被稱為“捺鉢”。《遼史·營衛志》進一步說明,捺鉢是遼主四季巡守的固定制度,體現了遼國結合遊牧與中原治理的特點。
發音與構成
“捺鉢”拼音為nà bō,屬于音譯詞,其中“捺”僅表音,無實際漢字本義關聯。
文獻與近義詞
在漢語中,“捺鉢”對應“行在”(帝王臨時駐留地),如宋王易《重編燕北錄》提到“捺鉢者,戎主所至處也”。該詞反映了遼代政治與文化特色,是研究契丹曆史的重要術語。
擴展知識:遼國“四時捺鉢”制度分為春、夏、秋、冬四個階段,分别以捕鵝、避暑、獵鹿、禦寒為主要活動,兼具行政與遊牧功能。
捺鉢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捺”和“鉢”兩個字組成。
“捺”的部首是手,總筆畫為十一畫;“鉢”的部首是金,總筆畫為十七畫。
捺鉢這個詞的來源比較複雜。捺原本是佛教語言中的一個詞語,意為用手拍打别人的頭部或背部以表示尊敬。而鉢則是指佛教中用來盛放供品的容器。這個詞後來引申為日常用語,意為給予别人尊敬或敬重的行為,也可以指尊重他人的意見或建議。
捺鉢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捺鉢」。
捺鉢這個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拏鉢」。
1. 他對老師的意見表示捺鉢。
2. 在家庭中,捺鉢是一種重要的美德。
捺鉢的相關組詞有:捺手捺腳、捺腳、捺腳子等。
捺鉢的近義詞包括:尊敬、尊重、恭敬等。
捺鉢的反義詞可以是:不尊重、不敬重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