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牧宰的意思、牧宰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牧宰的解释

泛指州县长官。州官称牧,县官称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汝水》:“林中有栗堂射埻,甚閒敞,牧宰及英彦多所游薄。”《旧唐书·良吏传·韦仁寿》:“ 仁寿 将兵五百人至 西洱河 ,承制置八州十七县,授其豪帅为牧宰,法令清肃,人怀欢悦。” 宋 苏舜钦 《论五事》:“设有强明牧宰,督察太严,则缔连诸曹,同日亡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牧宰”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代地方行政长官,尤指州县一级的官员。以下从词义分解、历史演变及文献例证三方面进行解析:

一、词义分解

  1. “牧”:原指放养牲畜,《说文解字》释为“养牛人也”,引申为“治理民众”。古代以“牧民”比喻官员管理百姓,如《管子·牧民》中“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
  2. “宰”:本义为“家宰”(家族总管),后扩展为“主宰、治理”,《周礼》中“宰夫之职,掌治朝之法”即体现其管理职能。

二、历史用法 “牧宰”二字连用始于汉代,至隋唐成为州县官员的统称。《新唐书·百官志》载:“京兆、河南、太原牧及都督、刺史,掌清肃邦畿……是谓牧宰之任”,表明其职责涵盖赋税、司法、民生等地方政务。

三、文献例证

  1. 《后汉书·循吏传序》称“牧宰之吏,咸怀仁爱”,强调官员需具德行。
  2. 唐代白居易《赠友》诗云:“谁能革此弊,待君秉利权。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侧面反映牧宰在赋税制度中的关键角色。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牧宰”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主要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指州、县两级地方行政长官的统称,其中:

二、历史背景与用法

  1. 起源与职能
    该词最早见于北魏文献,如《水经注》记载“牧宰及英彦多所游薄”,指地方官员与贤士交游。唐代史书《旧唐书》也提到朝廷任命地方豪强为牧宰以巩固边疆。

  2. 引申含义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补充其可能带有权力支配的隐喻,形容对他人的操控或管理,但此用法多见于批评性语境。需注意,这一解释更偏向现代引申义,古代文献中多指具体官职。

三、使用建议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水经注》《旧唐书》等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多啀啀别魂踣卧布衣之交赤栜刺客大优钓榜房份烦袂觥羊顾指红顶花娇柳嚲皇乾毁悴回逆会且家阀家姬贱婢讲行讲益拣选角弓解褐街梢矜从进房九皐镌题觉非愧畏领班灵运屐漏语蛮絃煤渣妙婧判行平弱罄控穷折腾去就趋侍趣造散材伤酒什不闲树声庶士司词贪茸特殊教育田叟通正蛙蟆胜负违法乱纪弦月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