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去就的意思、去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去就的解释

(1) [assume or not assume the office]∶担任或不担任职务

无意去就

(2) [leave or stay]∶离去或留下

去就之际。——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

详细解释

(1).离去或接近;担任官职或不担任官职。《庄子·秋水》:“寧於祸福,谨於去就。” 晋 皇甫谧 《<高士传>序》:“身不屈於王公,名不耗於终始,自 尧 至 魏 ,凡九十餘人,虽执节若 夷 齐 ,去就若两 龚 ,皆不録也。” 宋 梅尧臣 《勉致仕李秘监》诗:“去就异前人,其义已介独。”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且前并未受过天朝官爵恩典,何忍遽弃其官而来投顺乎?其中必大有所见,乃能如此去就也。”

(2).犹取舍。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保位权》:“黑白分明,然后民知所去就,民知所去就,然后可以致治。” 宋 王禹偁 《与李宗谔书》:“能不以炎凉为去就者,虽贫贱之交固亦鲜得,况贵胄乎?”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逃名》:“逃名,固然也不能说是豁达,但有去就,有爱憎,究竟总不失为洁身自好之士。”

(3).去留不定。常有离去之意。《魏书·韩茂传》:“先是, 河 外未宾,民多去就,故权立 东青州 为招怀之本。”《新唐书·刘祥道传》:“今任官率四考罢,官知秩满,则怀去就;民知迁徙,则苟且。以去就之官,临苟且之民,欲移风振俗,乌可得乎?”《金史·逆臣传·完颜元宜》:“ 世宗 即位於 辽阳 ,军中多怀去就。”

(4).举止行动。《鹖冠子·道端》:“受官任治,观其去就,足以知智;迫之不惧,足以知勇。”《三国志·魏志·杜畿传》:“ 范先 欲杀 畿 以威众。且观 畿 去就,於门下斩杀主簿已下三十餘人, 畿 举动自若。”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吕乡筠》:“忽见波上有渔舟而来者,渐近,乃一老父,鬢眉皤然,去就异常。”

(5).指符合礼节的行动。犹体统。 唐 李商隐 《杂纂》卷上有“失去就”类列举“卸起帽共人言语;駡他人家奴婢”等十种不符合礼节的行为。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四:“ 唐 襄州 赵康凝 令公……路由 夏口 , 杜洪念 公郊迓,以主座逊之,遽尸其位。其不识去就,皆此类也。”《诗话总龟》卷十一引 宋 王直方 《直方诗话》:“ 郭功父 方与 荆公 坐,有一人展刺云:‘诗人 龙太初 。’ 功父 勃然曰:‘相公前敢称诗人,其不识去就如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去就"的汉语词典释义与详解

一、核心释义

"去就"为汉语复合词,由反义单字"去"(离开)与"就"(靠近)构成,本义指离开与趋近的行为选择,引申为:

  1. 取舍与抉择:指对职位、行动或立场的接受或拒绝。

    例:《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即暗含去就之道。

  2. 行为举止与礼节:指待人接物的态度是否合乎规范。

    例:《礼记·曲礼》"修身践言,谓之善行",强调去就需守礼。

  3. 官职的任职与离职:特指古代官员对官职的接受或辞让。

    例:《后汉书·陈蕃传》"圣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肖企及",反映官职去就的伦理。

二、语义演变与用法

三、权威典籍佐证

  1. 《汉语大词典》:

    释为"举动、行为",引《庄子·秋水》"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证其超然之态 。

  2. 《古代汉语词典》:

    注"去:离开;就:归从",引《荀子·乐论》"唱和有应,善恶相象"喻选择关联后果 。

  3.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就"释为"从京从尤","京"示高地,喻人向高处趋近,与"去"形成动态对照 。

四、现代应用示例


来源参考: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14.
  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中华书局, 2013.

网络扩展解释

“去就”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含义,根据权威词典和文献解释,综合整理如下:

  1. 官职取舍
    指是否担任官职或职务,体现对仕途的选择态度。如《庄子·秋水》中“谨於去就”,《高士传》序言中“名不耗於终始”的隐士精神,均强调在仕途选择上的审慎态度。现代用例如“无意去就”表示对职务的淡漠。

  2. 行为举止与决断
    可指具体行动的选择,如《春秋繁露》中“民知所去就”指民众对是非黑白的判断;也包含举止表现,如《与陈伯之书》的“去就之际”特指在去留之间的行为抉择,体现个人立场。

  3. 礼数规范
    古典文献中引申为礼仪体统,如《英杰归真》批评“不识去就”者,强调需符合社会礼制。这类用法在现代较少见,多见于古文语境。

  4. 哲学与处世观
    在道家思想中(如《庄子》),该词被赋予祸福相依的辩证内涵,表达对人生境遇的超然态度;宋代梅尧臣诗句“去就异前人”则突显个人价值观与传统差异。


使用提示:该词多用于正式或文学语境,常见搭配如“去就之际”“慎其所去就”。如需更详细例证,可查阅《查字典》或的古典文献解析。

别人正在浏览...

拜谒白旃豹袪别无选择不皂长驱直入成眠坼罅重犯箠敕春谷麤刺翠呆呆大东悼丧地澁短工敦乐放话访引防震废历焚风缝缉藁荐皋隰艮域隔靴抓痒海蚀汗毛豪取智笼曶鼎焦闷解围挤落居贸块煤嶚峭立行蜜煎煎拿印把儿脓疱辟寒钗谱状抢替七八成,七八成儿轻车熟道轻春青过于蓝庆善畎渎沙米十二属释跷碎教贪横谈席提振猬兴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