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庶士的意思、庶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庶士的解释

(1).众士。《书·毕命》:“兹 殷 庶士,席宠惟旧。” 孔 传:“此 殷 众士,居宠日久。”《诗·召南·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冬至》:“绅耆庶士,奔走往来,家置一簿,题名满幅。”

(2).官府小吏。《国语·鲁语下》:“自庶士以下,皆衣其夫。” 韦昭 注:“庶士,下士也。”《礼记·祭法》:“庶士、庶人无庙,死曰鬼。” 孔颖达 疏:“庶士,府史之属。”《汉书·王莽传中》:“更名秩,百石曰庶士。”

(3).军士。《荀子·正论》:“庶士介而夹道。” 杨倞 注:“庶士,军士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庶士”一词在古汉语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众士(普通士人群体)

    • 指数量众多的士人,常用于描述普通知识分子或士族阶层。例如《尚书·毕命》提到“兹殷庶士”,指殷商时期的士人群体。在《诗经·召南·摽有梅》中,“求我庶士”则指未婚男子。
  2. 官府小吏(低级官吏)

    • 特指官职较低的下士或地方小吏。据《国语·鲁语下》记载,庶士需自给衣物,韦昭注解其为“下士”。王莽改制时,将俸禄百石的官吏称为“庶士”(《汉书·王莽传》)。
  3. 军士(士兵)

    • 在军事语境中代指普通士兵。如《荀子·正论》描述“庶士介而夹道”,杨倞注“庶士,军士也”。

二、延伸解析


三、权威文献参考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或语义演变分析,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籍注释。

网络扩展解释二

庶士——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词汇

庶士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汉字词汇,它是指一般普通的士人,没有特殊身份和称号的人。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部首:广 (guǎng)

笔画:12 (庶: 7, 士: 3, 人: 2)

庶士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古人使用庶士来形容那些没有相关官职、专门身份或社会地位的人。在封建时代,庶士是指那些并非皇亲国戚、官宦家族、贵族出身的人。相对而言,庶士属于普通百姓,没有特殊身份和地位。

在繁体字中,庶士的写法没有太大变化,依然是「庶士」。

古时候汉字写法可以追溯到汉朝,那个时候的庶士写作「庶人」,大致意指普通人民。

以下是几个关于庶士的例句:

  1. 他虽然出身庶士,但是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功。
  2. 这位庶士自幼勤奋好学,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3. 我们要尊重每个人,不论是贵胄还是庶士。

与庶士相关的组词有:庶民、庶族、庶常 等。

庶士的近义词有:常人、普通人、百姓 等。

庶士的反义词有:贵族、官僚、显贵 等。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