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山木》载: 庄子 行于山中,见大树因不材而免于被人砍伐;后又见主人选杀不会鸣叫的雁以享客。弟子疑而问于 庄子 :“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 笑曰:“ 周 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这是古代道家全身远祸的处世态度。后因以“木雁”比喻有才与无才。《南史·刘穆之檀道济等传论》:“ 道济 始因録用,故得忘瑕;晚困大名,以至颠覆。 韶 祗 克传胤嗣,其木雁之间乎。” 唐 权德舆 《八音诗》:“木雁才不才,吾知《养生主》。” 宋 黄庭坚 《赠无咎八音歌》:“木雁两不居,相期无待游。” 清 陈大章 《戊子生日书怀》诗:“熊鱼自古难兼味,木雁中间可置身。”
“木雁”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典故,源自《庄子·山木》,体现了道家处世智慧。以下是详细解释:
庄子在山中见一棵大树因“不材”(无用)未被砍伐而长寿;后又见主人家宰杀不会鸣叫的雁(因“不材”)待客。弟子问庄子应选择“材”还是“不材”,庄子答:“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这反映了道家主张的灵活处世态度,强调根据环境调整自身,避免极端。
唐代刘禹锡在《游桃源一百韵》中写道:“才能疑木雁,报施迷夷跖”,借“木雁”表达对才能与命运关系的思考。
个别资料提到“木雁”象征思念之情(如木制玩具雁),但此说法未见于主流权威文献,可能为误传或引申义,需谨慎采纳。
“木雁”主要承载道家哲学思想,强调灵活应世的生存智慧,而非字面意义的“木”与“雁”。
《木雁》是指用木头做成的雁的雕塑、艺术品或装饰品。它常常被用作古代文人雅士们寄托思乡之情的象征。
《木雁》的字包含两个部首,分别是木(木字旁)和雨(雨字旁)。总共有10个笔画。
《木雁》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对故乡的思念,他们常常以离乡背井的雁类为寓意,通过雕塑木雁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木雁》的繁体字为「木雁」。
根据古代《康熙字典》的记载,古时候写作「木雁」。
他在书房里摆放着几尊精美的木雁,作为他对乡愁的表达。
木雁形状、木雁工艺、雕刻木雁、雕塑木雁
木鸟、木雕鸟
真雁、真实的鸟类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