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宥的意思、荡宥的详细解释
荡宥的解释
宽恕。《后汉书·郭躬传》:“伏惟天恩莫不荡宥,死罪以下并蒙更生。”《新唐书·张镒传》:“假令 纵 实犯法,事不缘奴,尚宜録勋念亡,以从荡宥。”《宋史·理宗纪二》:“创残之餘,绥抚为急,宜施荡宥之泽。”
词语分解
- 荡的解释 荡 (蕩) à 清除,弄光:荡平。扫荡。荡除。倾家荡产。 洗涤:洗荡。涤荡。荡口(漱口)。 摇动:摇荡。荡漾。荡桨。 行为不检,不受约束:荡逸。放荡。浪荡。荡子。 * 。狂荡。荡检逾闲。 四处走动:游荡
- 宥的解释 宥 ò 宽容,饶恕,原谅:宥罪。宥恕。原宥。宽宥。尚希见宥。 笔画数:; 部首:宀;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荡宥”是一个较为古雅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根据权威汉语词典的释义和古代文献用例,其详细意思如下:
“荡宥”的详细释义:
-
宽恕、赦免:
- 核心含义: “荡宥”的核心意思是宽宏大量地赦免罪过、免除刑罚或过错。它强调的是一种宽大的、不计较的赦免行为。
- 词素解析:
- 荡 (dàng): 本义有清除、洗涤、摇动、放纵、广阔等意。在“荡宥”中,取其“清除(罪过)”、“涤除(污点)”或“(心胸)宽广(能包容)”的引申义。
- 宥 (yòu): 本义就是宽恕、赦免、原谅。《说文解字》释为“宽也”。
- 组合义: “荡”修饰“宥”,增强了“宥”的程度和范围,表示一种彻底的、广泛的、不留余地的宽恕和赦免,带有涤除罪责、恢复清白的意味。可以理解为“彻底宽恕”、“完全赦免”、“涤罪宽宥”。
-
古代文献中的使用:
- “荡宥”一词在古代文献中主要用于描述帝王或朝廷对罪犯、有过失者的宽大处理,体现统治者的仁德或恩典。
- 例如:
- 《宋书·孝武帝纪》: “可大赦天下,唯……不在荡宥之例。” (意思是:可以大赦天下,但某些特定罪行不在彻底赦免的范围之内)。 此例说明“荡宥”与大赦相关,指赦免罪行。
- 《南史·齐本纪下》: “诏降宥罪人,殊死已下悉原除。” (此处的“宥”与“荡宥”含义相通,指赦免罪人)。 虽然此处用“宥”,但语境与“荡宥”类似。
- 它常出现在帝王诏令、赦文或史书记载赦免事件的语境中。
“荡宥”是一个古汉语词汇,意指彻底地宽恕、赦免罪过。它强调宽恕的彻底性和广泛性,带有涤除罪责的含义,常见于古代帝王赦免罪犯的语境中,体现了上位者的宽仁或恩典。
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 (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该词典是收录汉语词汇最全、释义最权威的大型语文词典之一,对古汉语词汇的收录和解释尤为详尽。
- 《辞源》 (商务印书馆出版):专门收录古汉语词汇和古代文史百科条目,注重探求词义的来源和演变,是研究古汉语的重要工具书。
- 《古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出版):针对古代汉语学习者和研究者编纂,释义准确,例证丰富,多选自经典古籍。
- 古籍原文例证: 如《宋书》、《南史》等史书中的实际用例,为词义提供了最直接的语境支持。
请注意: 由于“荡宥”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语词,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其释义主要依据权威古代汉语词典和古籍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荡宥”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一、词义解释
“荡宥”意为宽恕、赦免,多用于古代文献中表示对罪责的宽容处理,尤其指官方或上位者的赦免行为。例如:
- 《后汉书》提到“死罪以下并蒙更生”,体现赦免范围之广;
- 《宋史》中“宜施荡宥之泽”则强调在战乱后安抚民心的宽恕政策。
二、字义分解
- 荡(dàng)
包含多重含义:清除(如“扫荡”)、洗涤(如“涤荡”)、摇动(如“荡漾”),以及放纵(如“放荡”)。
- 宥(yòu)
专指宽恕、原谅,如“原宥”“宽宥”。
二字组合后,“荡”的“清除”与“宥”的“宽恕”结合,引申为彻底赦免或全面宽容。
三、用法特点
- 语境:多用于正式文书或历史记载,如赦免罪责、战后安抚等场景。
- 例句:
《新唐书》载“以从荡宥”,指因功勋而赦免罪行;
《理宗纪》中“荡宥之泽”则体现政策层面的宽大处理。
四、相关词汇
近义词:赦免、宽宥、原宥
反义词:严惩、追究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用例,可参考《后汉书》《宋史》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傍落八十亿刼八征不融采录菜市口痴牀痴顽老子赤髭白足传烽定居点洞贯斗筲之器独眼龙发亮風制扶卢过市招摇诃诋画癖灰坑祸福相生叫苦金花牋金靥酒膏九五之位老百姓练兵连理木临视历子轮训卖獃迈迹猛将民主生活赔帐聘书裒沓黥卒钦喻栖盘芟秋试察十驾疏稾顺倾转圆私力私寮送子娘娘俗侣飧泻题和题桥体态语屠殒无冬无夏纤末小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