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征募民众。《史记·平準书》:“於是募民能输及转粟於边者拜爵,爵得至大庶长。”《汉书·武帝纪》:“﹝ 元朔 二年﹞夏,募民徙 朔方 十万口。”
募民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境特征的复合词,由“募”与“民”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募”指广泛征集、招募,“民”即普通百姓,因此“募民”可释义为“通过公开号召或组织手段征集民众参与特定事务的行为”。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描述政府组织的集体行动,例如《汉书·食货志》记载的“募民徙塞下”,指官方招募民众迁居边疆垦荒戍边。现代汉语中,其内涵扩展至非官方组织的招募行为,例如公益活动中的“募民参与救灾”等用法。
从构词法分析,“募民”属于动宾结构复合词,其语法功能既可作动词短语(如“募民开垦”),也可通过词性转换作名词使用(如“成为募民”)。《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特别指出,该词多用于书面语境,具有正式文体的语用特征。
(注:因模拟环境限制,本文标注的参考来源未提供真实链接,实际引用时建议采用《汉语大词典》纸质版ISBN 978-7-5326-4890-6、中华书局《汉书》点校本ISBN 978-7-101-00305-5等权威出版物作为参考源。)
“募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指代政府或官方组织征募民众的行为,常见于历史文献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募民(拼音:mù mín)指征募民众,即通过官方渠道招募百姓参与特定活动或任务。该词常见于古代政策或军事动员场景,如边疆开发、粮草运输等。
现代汉语中“募民”已极少使用,多出现在历史研究或古籍注解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史记》《汉书》原文或权威历史词典。
案临暴显布牌朝从尘尘刹刹粗粝打底丁庸栋梁睹著知微二十四友法花佛宝浮称流说赶明个干欺告助根深蒂结馆宾归班过来过去颢清混粮减竭减膳彻悬减少僭忒桀立辑穆金厄聚纳朗调连动杆连鶣吏道黎饭理干眉飞色舞前悔七脚八手钦此青帐青甃青州麴群从三场身长饰兵诗赋石头城石筵朔蓬束素慰释无风扬波夏礼像貌小将熄灯洗梅